北京大学日本语言文化系与(日本)文教大学文学部为纪念两校日语教学实习15周年,于2006年3月25日在北京大学举办了纪念北京大学、文教大学日语教学交流15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这次学术研讨会上,两校有14名代表就日本语教育以及日本语言、文学、文化等研究发表了论文,并进行了学术讨论。本书就是以这次学术研讨会发表的论文为主编辑而成的。
查看详情本书是对现代日语顺接条件表达的研究,主要论述了:如何全面把握日语顺接条件表达的各类意义用法、如何理解和解释相关近义用法、如何了解日本人的真实使用状况,如何考察中国人在条件表达上的学习和使用特点。 本书从中国研究者的视角探讨日语中最难的一类表达,展示现代日语顺接条件表达的核心内容与语言事实,解密条件项与句末语气间的意义结构模式,兼备体系性、...
查看详情本书是中国文化研究汉学系书系,主要收录国内外对汉学研究的论文。 其中,“序跋”栏目收录了四篇汉学研究著作的序文,李学勤先生的《列国汉学史书系•序》展示了前辈学者对汉学研究发展的关怀,论说了国内汉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更指明了进行汉学研究的路径。此...
查看详情本辑收入《伶史》、《梨园佳话》、《同光朝名伶十三绝传略》。 《伶史》,据民国六年(1917年)宣元阁版影印。穆辰公著。本书仿《史记》体例记载梨园人物。从程长庚开始,终于许荫棠,包括孙菊仙、何桂仙、金秀山、谭鑫培、梅巧玲、俞润仙、 余三胜、 陈德霖等,共计32人。内容不限于戏曲文本,关注与表演等有关的诸多因素,如当时的政治气候、民间...
查看详情本辑包括《听歌想影录》、《歌舞春秋》两种。 《听歌想影录》据天津书局1941年版影印。《歌舞春秋》据上海广益书局1951年版影印。两书的作者为著名剧评家、名票张聊公。《听歌想影录》是作者在北京观戏的记录,时间从 1913 年至 1918 年。《歌舞春秋》分上下两编,是作者在北京和天津观戏的记录。上编自 1916 年至 1924 年,...
查看详情本辑收录了《京剧二百年之历史》,据上海启智印务公司民国十五年(1926)版影印。作者为日本人波多野乾一,译者为鹿原学人。这本书以20余万字的篇幅,从京剧的创成时代开始,梳理了二百年间京剧各种行当诸多名伶承前启后、传承门派的情形,以及艺术特征、擅长剧目的变化,并将这些变化与传人的身世、遭际、时事变迁编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演剧史。本书成...
查看详情高桂林1923年3月29日生于北京市海淀镇,1943年考入华北国医学院,1947年毕业,即在院附属门诊部工作。1949年北京解放后, 成为第一批领有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部证(中医师证书)的中医师,获得开业资格,自后即在其父亲经办的药店开业行医,同时还负责北京大学和海淀相关地段的卫生医疗和防疫工作。1950年加入由国家卫生部举办的中医进修学校...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