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的波兰来华传教士卜弥格,不仅是临危受命前往欧洲的南明特使,更是一位将中国古代科学与文化成果传播至欧洲、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的汉学家,被誉为“波兰的马可·波罗”。本书稿收录了海内外学者关于卜弥格的多篇研究文章,这些文章角度各异,涉及卜弥格的生平与著作、卜弥格与南明王朝的关系、卜弥格对中医西传的贡献、卜弥格对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
查看详情
中国昆曲博物馆系全国唯一的集昆曲的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以陈列、展演、保藏、利用、研究为宗旨的专业艺术博物馆。《中国昆曲艺术》系列由中国昆曲博物馆主办,坚持学术性、知识性、资料性兼顾,以昆曲研究者和爱好者为主要阅读对象,2009年1月印发《中国昆曲博物馆》(试刊号),2010年5月起开始正式印发《中国昆曲艺术》第1期总第2期。该系列自创...
查看详情
本书系北京市文联“北运河流域民俗文化普查活动及民俗志编纂”项目组2021年的研究成果,旨在从历史的纵深中挖掘和发扬运河精神文化内涵。项目组从大量国外研究成果中,辑录对国内文化景观、文化遗产研究有启迪的译文,分门别类,汇编成《文化遗产与文化景观译文集》。该译文集主要收录以“文化遗产”“文化景观”“文化生产”为主题的15篇译文,译文都已在刊物...
查看详情
本书主要围绕台湖、西集、张家湾、宋庄四个特色小镇的相关研究展开,重点研究内容为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台湖影视小镇民俗文化资源及其创造性转化的研究,主要围绕台湖地区的民俗文化资源、台湖地区影视小镇的建造规划与方案、台湖地区特色小镇建造过程中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转化、问题与对策几个部分展开。第二部分,西集生态休闲小镇分为小镇建设的地理及人文基...
查看详情
1919—1949年间出现了一种以反映时代情境与民众生存状态为主的民间歌谣,其内容承载了20世纪头十年到40年代有关“革命”的社会记忆,同时也是顺应时代的产物,成为与时代“共名”的作品。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其解读与阐释需要依附于特殊的时代情境,但是它所承载的社会记忆转化为一种共同的文化符号,熔铸为社会的共同情感。本书通过系统梳理民间歌谣的流...
查看详情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北斗丛书从2003年算起,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整整地走过了16个年头。在这16年中,我们既取得了前所未有成就,也出现过许多令人烦恼的问题。而究其根本,说到底还是理论准备不足。我们的伟大实践,常因缺乏理论指导而停滞不前甚至误入歧途。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决定组织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力量,共同编撰《中国文...
查看详情
《中国音乐大典·音像编》是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大典”系列的一部分,计划收录约16万笔传统音乐作品的音像信息,并将其基本信息编目成册。传统音乐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丛书将按照传统音乐的音乐形态特点,分成戏曲、民歌、曲艺、舞蹈音乐、器乐和仪式音乐六卷。本丛书音像信息的搜集不仅涵盖了过去做“十大集成”时的成果,更增添了港澳台的...
查看详情
《中国音乐大典·音像编》是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大典”系列的一部分,计划收录约16万笔传统音乐作品的音像信息,并将其基本信息编目成册。传统音乐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丛书将按照传统音乐的音乐形态特点,分成戏曲、民歌、曲艺、舞蹈音乐、器乐和仪式音乐六卷。本丛书音像信息的搜集不仅涵盖了过去做“十大集成”时的成果,更增添了港澳台的...
查看详情
学术集刊《西南边疆民族研究》自2009年以来连续进入CSSCI来源集刊,在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时被评为两种优秀集刊之一。计划每年出版4期。《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30辑包含8个栏目共26篇文章。本辑主打:健康人类学。其他文章基于“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出发点,主要围绕中华民族和各民族“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分别从不同的角度,...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