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列国汉学史书系”之一。意大利汉学是世界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初创时期的意大利汉学,使世界汉学逐步成型并随即进入巅峰状态。本书是对意大利早中期汉学发展史进行了比较完整、全面而深入的勾勒,对意大利汉学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的马可·波罗、鄂多立克、罗明坚、利玛窦、艾儒略、卫匡国、殷铎泽、马国贤等一大批功绩卓著、著作丰硕的“中国通...
力钧(1856-1925),诞生于太平天国起义时期,历经了洋务兴起、甲午海战、思想启蒙、戊戌变法、晚清新政,生命的终点是军阀混战和革命思潮发展并发的民国。这是中华民族外患内忧日益深重、中国人民不断奋斗求索、努力追梦的时代。力钧出身福建偏僻乡间,在“历史的三峡”穿越风云,中举后行医至东南亚、创办实业和福建多所学堂、入商部直至处身时代的漩涡中...
2017年10月,在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召开的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合会工作会议决定,成立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学术委员会,加大推进中国地方学学科建设的力度,并从2018年开始,组织编辑出版《地方学研究》辑刊,每年出版两辑,作为联席会的系列出版物,汇集地方学与地方文化研究成果,打造“中国地方学”特色品牌。本辑从鄂尔多斯学研究、地方学研究、铸...
《孔子或君主之学》(Confucius ou la science des princes(又译为《论语导读》),1688)乃是首部《大学》《中庸》《论语》的法文译本,其作者为17世纪法国学者弗朗索瓦·贝尼耶(Fran?ois Bernier,1620-1688)。该书内容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作者撰写的导言;第二部分为《大学》《中庸》...
这是一本报告文学作品集,收集了十篇作者跟踪采写的考古方面的专题作品,内容涉及古墓发掘、草原丝绸之路、盗墓、月氏民族等热门领域,具有较强的史料性。譬如,作者对陕西韩城周代古墓、内蒙吐尔基山辽代古墓、新疆东黑沟游牧民族聚集遗址等考古重大发现项目,从发掘到考证,解开谜团,还历史原貌都做了详尽的描述,使读者了解到古墓发掘的全过程;在盗墓方面,作者...
云南云州(今云县)人杨国翰是清朝嘉庆年间云南“五华五才子”之一,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举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进士,道光年间宦迹浙江奉化、诸暨、海盐、仁和(今杭州市下城区)、海昌(今海宁)、玉环分府各地。为官作文,杨国翰都做出了无愧于时代的历史贡献。他不仅是封建社会里一名有作为的地方官员,其诗文在云南古代文学史上也有一定地位。...
方志序跋是方志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方志的基本文体,其内容记载方志纂修理念和发展脉络、志书纂修经过等。北京现存旧志多达100种,很多都没有现代整理本,为从整体上全面梳理北京旧志发展脉络,为相关研究提供基础史料,北京市方志馆拟于2023年整理出版《北京旧志序跋整理研究》。该书拟收录北京府、州、县志共55种旧志的序跋,约126篇,基本内容为三...
《明十三陵史话》约30万字,黑白图片约300幅,彩色图片约20幅,是该领域权威专家撰写的一本深入浅出、全面系统介绍明十三陵历史文化的普及读物。本书内容分为5个部分,文献结合现场勘查,分别介绍了天寿山陵区有明一代帝后十三陵,陵区内的皇妃、太子、太监陪葬墓,陵区的行宫、园林、其他相关古迹、军事防御建筑,以及帝后丧葬陵寝礼仪,和明清时期天寿山陵...
本书是2022年中国诗经学会第十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精选论文集,主要内容分学术史研究和专题研究两部分,包括《方苞与清代“以理说诗”的衰亡》《为一辩:古史辨派与中国诗经学的现代转型》《清代类文字游艺述论》《“关关雎鸠”阐释分歧的形成及相关新进展——兼考“周南”之地域范围》《无“楚风”与上古“省风”制度和周代地缘政治》《民俗文化视野中“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