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苏轼研究的论文。内容又:1、苏轼其人其书;2、苏诗、苏词、苏文;3、新发现的苏轼研究资料,刊载有关的版本考订;4、评述与考辨;5、总结前一年或一个时期的苏轼研究成果,介绍研究动态,提供研究信息。本辑共收海内外学者论文31篇。
本书内容包括九三学社章程、九三学社中央领导人简介、九三学社中央机关通讯录等。
本书结合中西交通的开辟和发展,探讨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历程和成就。全书除前言、绪论和后记外,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研究先秦时期中西文化的早期接触,下编研究秦汉时期中西交通的开拓。最后余论对统治者开拓西域的动机进行评价。
苏州弹词是非常具有江南风味的曲艺种类,其开篇一般不用表白,而是通过诗词和口语、塑造形象、抒发感情、形成悬念,从而形成形象生动、感情细腻、联想丰富、内容丰赡的艺术特色。开篇作为曲艺作品,常是多代作者、演员和听众精益求精、共同再创作的成果。这一文艺样式既可视为群众性的通俗文艺,又足可登大雅之堂,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刘操南先生编著的《...
本书包括:唐元之景教、元代天主教、略论唐元两代基督教衰亡之原因、明末的反教事件与天主教教务等内容。
本书记录了从1917年1月至2000年12月发生的有关新诗创作、出版、活动等史事,地域包括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本书采用第一手资料以保证纪事的可靠性,力求客观叙述,不做主观评价,有些资料极为难得,反映了新诗发展过程中当时的历史风貌和创作成就,勾画出新诗演变的曲折轨迹,还原其原本的丰富与复杂。
封爵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比较重要的典章制度。迄今为止,封爵制度仍是史学研究领域的薄弱环节。本书是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杨光辉经过数年研究的成果,从封爵制度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揭示出封爵制度的变化与封爵制度的不同历史地位、作用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展示其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的变迁。
本书讨论马可·波罗时代西方的中国形象,它是西方的中国形象生成的起点。本书在现实世界的旅行与文本世界的旅行两个层次上,讨论蒙元世纪西方的中国形象的生成过程与意义。
本书研究的时段覆盖16-17世纪,讨论了地理大发现时代西方的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