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15世纪,中国曾经拥有绝对的海上优势,郑和下西洋成为这个优势的顶峰时期标志。15世纪以后,随着中国势力的退出,西方世界开始向世界扩张。西方人进入中国,西方的观念未必进入了中国,中国人没有去西方,但是,中国文化却渗入了西方文化,参与了西方文化的变革。本书试图在3个世纪的中国与西方关系中,探索可以说明现代世界格局的途径,使现实具有某...
本书是作者二十年来撰写的诗经学单篇论文的集成,分初编和二编两部分:《先秦〈诗经〉研究的几个问题》、《论宋学〈诗经〉研究的几个问题》、《论清代〈诗经〉研究的继承和革新》、《周人的开国史诗和古史问题》、《论西周的颂歌》、《评中国古代第一次文艺论争》、《也谈〈诗经〉与民歌》、《帕利-劳德理论与〈诗经〉研究》、《〈诗经〉语言研究的三个问题》、《关...
本书从战后日本遗族的角度介绍了他们在战后的活动以及对战后政治的影响,有助于我们理解经常出现的参拜靖国神社以及美化侵略战争等一系列中国人民及亚洲人民感到难解的问题,以及日本复杂的心态。
27篇论文记录了作者20年的笔耕历程。书中论文大体是对唐代以前的文论的研究评注,是作者数十年研究成果的总汇。
全书收作者近年来撰写的中国古代版画版刻史论十余篇,对中国古代书史及版画版刻艺术的发端及源流递嬗,多有论证,其引证资料宏富赅博,索引发微,考镜辨析,是一部中国古代版画版刻史的论文专集,对文史爱好者及版画版刻史研究者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分为6部分,包括1、质性论:古代汉语诗歌体裁的文体学特质;2、体式论:古代汉语诗歌的十种体式;3、风貌论:古代汉语诗体的体貌风格;4、流变论:古代汉语诗体的流变规律;5、读解论:古代汉语诗歌的分体解读等。
本书作者是鲁迅研究学会会长,长期从事对鲁迅文章、思想、以及对中国社会、文学、政治等方面的影响的研究工作。本书是作者历年对鲁迅研究成果的汇集,内容涉及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人性、国民性以及对中国新文化建设的认识和思想,将鲁迅这一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展现给读者。
本书具有独特的视角,从史学这一重要的文化载体中发掘出历史中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等伟大民族精神,在历史学、文化学上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