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传玺先生是当代知名的历史学家,1958年他率中央民族学院学生张元庆等人在武定从事彝族社会历史调查,撰写了《武定县万德区万宗铺村彝族社会历史调查》,该报告包含慕连土司历史,报告收入1963年由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内部编印的《云南彝族社会历史调查》,1986年10月出版的“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彝族社会历史调查》收入了该报告。此后...
在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的前身北京蒙藏学校成立初期的建校史册上,曾经记载着一位著名国文教师的简历,以及他为蒙藏学校补习班所写的汉文讲义。这位蒙藏学校的建校元老就是前清癸卯进士,清末民初著名诗人、教育家,我国民族教育的先驱者之一郭家声先生。综观癸卯进士郭家声先生的一生,他不仅将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我国古典文学和民族教育事业,成为清末民初一位著...
本书为故园画忆系列丛书之一,通过刘涟老师指导后目录以文物保护单位为依据,以国家级、省市级、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顺序选择,最终和作者确定以下目录: 第一部分历史建筑80幅,第二部名人故居10幅,第三部分宗教建筑19幅,第四部分历史街区5幅,第五部分民风风俗12副,共计126幅。绘画过程成中存在疑问时及时沟通协调。
渤海国(698年~926年)是我国唐朝时期东北地区的一个地方政权,主要是靺鞨人建立的。她大力吸收唐朝文化,与华夏同风,其中就包括中原文化的医药知识。与此同时,渤海国又处于我国北方草原丝绸之路的东端,无论中亚的粟特医药,还是东方的日本、高丽和俄罗斯的医药文化,也为渤海国所吸收,从而形成了渤海国颇俱特色的医药文化。本书收录了渤海国民间文书的三...
《稀见京昆名伶抄校本丛刊(第一辑)》收录名伶杨宝森朱笔批注版《燕台菊萃第一辑全本探母回令》,附录上海图书馆藏1938年刘菊禅编著《全部四郎探母》,以及《四郎探母》民国时期珍稀剧照及戏单,以管窥当时舞台情状。 《燕台菊萃第一辑全本探母回令》,陈彦衡(1868~1933)编著,1931年5月初版。前有徐凌霄序、誊录者许姬传序、作者陈彦衡自序...
石河子大学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文化润疆”系列丛书
《晋系金文全编?魏卫卷》所收晋传世和出土之青铜器,时间范围自春秋时期到战国末年,涉及山西、河南、陕西、河北和江苏等地区,国别范围包括魏和卫两国,国别清楚准确。共收录:魏国礼器64件,兵器88件,共152件;卫国礼器6件,兵器2件,杂器5件。共计器物13件。本书以每件青铜器为基本单元,首列拓片(含少数摹本、照片),左列“释文”“国别”“时间...
《晋系金文全编?赵中山卷》所收晋传世和出土之青铜器,时间范围自春秋时期到战国末年,涉及山西、河北和内蒙古部分地区,国别范围包括赵和中山两国,国别清楚准确。 赵国礼器11件,兵器204件,杂器23件,共238件; 中山国礼器46件,兵器2件,杂器73件。共计器物121件。本书以每件青铜器为基本单元,首列拓片(含少数摹本、照片),左列“释文”...
1.随着大量商周时期大量的有铭青铜器的出土,在学者们的努力下,金文著录出版物逐年增多,材料极为丰富。其著作体例,基本以器物类型分类编排。这种著作体例有利于对同类器物及其铭文进行考察,但“不利于区域性文字的研究,不利于学者对某区域历史、文化的了解”的也是不争的事实。换言之,“有利于区域性文字的研究,有利于学者对某区域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考察”...
本卷为《晋系金文全编》之晋卷,所收晋传世和出土之青铜器,时间范围自西周早期到战国末年,涉及山西、河南、河北和内蒙以及陕西部分地区,国别范围包括晋、赵、魏、韩、中山、郑、卫、东周和西周等国,国别清楚准确。 本卷共收录:晋国礼器237件,晋国兵器76件,晋国杂器10件,共323件。以每件青铜器为基本单元,首列拓片(含少数摹本、照片),左列“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