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选择了曼腊村作为研究对象,对西双版纳乃至中国境内的傣族进行一次实验观察,以期了解傣族社会、文化、宗教、族际交往、国家与地方等议题在一个村社的展现。 曼腊村民日志的魅力在于,他是村民自我展现的原版,沉下心去阅读,可以发现村民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和重要回忆。难得的是,村民在日志中很少怨天尤人,而是以积极的心态看待日常的辛劳和未来。这种叙述方...
《独龙心语——迪政当独龙族村民日志》是首部由独龙族村民完成的日志,是2015年2月至2018年3月先后由李林高、陈永华与陈建荣三位村民完成的23万字的日志汇总。他们三人皆是迪政当村民,都得益于共产党的民族教育政策,都接受过学校教育,汉语流利,有不同程度的汉文书写水平,但人生经历与社会身份与兴趣爱好不同,因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下独龙族社会的...
本书系散文作品集,共收录50余篇记述和回忆关于皖南小城镇里传统手艺人和手艺故事的文章,极富地方文化风貌。摆渡、糕点匠、剃头匠、补锅匠、铜匠、铁匠、纸扎匠、竹匠、邮差……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生动的往事。这些人与这些手艺,有不少业已消失在日益现代化的城镇生活中,而随之远去的,更是传统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和礼俗文化。作者以白描的写法,不仅将笔...
恒底村位于高黎贡山东面,怒江西岸。自设立赤恒底傈僳族调查点以来,整个村落都纳入云南大学的视野,纳入中国乃至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研究视野,成为“实验民族志”演系列中的重要参与者。 此次呈现的村民日志,既有作者自己与家庭私生活的记录,但更多的是对整个村落内外的整体描述。内容包括村民日常生产生活、人生礼仪、宗教信仰、教育等方面的内...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和支持逐年加大,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迎来了一个备受关注和蓬勃发展的时期。汶川地震后,对文化遗产实施灾害和风险管理的问题引起了突出的重视。对文化遗产风险问题的研究也得到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关注。在中国进入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时期,文化遗产保护应该如何实施风险管理问题是本文关注的主要问...
云南大学景颇族调查研究基地位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西山乡营盘村,负责人为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李伟华博士。基地有志于打造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景颇族研究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这部日记从来没有局限于一个景颇村寨的仪式与日常,而是把全世界景颇族发生的事都与他所在的村寨进行对接,心里怀抱着整个景颇族的命运,与此同时,他也密切关注当地政府的一些政...
纳古镇回族人数、回族传统文化保存的完整性及回族经济发展的特点在云南省回族聚居区具有一定的典型性。2004年云南大学启动建设纳古镇回族研究基地和示范基地,目前,研究基地已经接待过来自美国、日本、埃及、沙特、缅甸、意大利、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国内一些大学的研究者。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冯瑜老师于2007年接手纳古镇回族研究基地负责工...
云南大学南溪村纳西族调查研究基地始建于2004年,基建总投资35万元,主体建筑为一栋标准二层纳西族民居式土木结构房,附带一栋古老木楞房,能够同时接纳10~15人左右的专家、学者、调查人员进行驻站工作学习。自2005年开始运作,到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七期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生田野调查(包括四期民族学人类学暑期学校),接待约150名来自全国各大院校以...
“古玺”是战国时期的文字数据中数量较多的一类, 吴振武先生在很早的时候后就指出,“传世和出土古玺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发展、职官制度、地理沿革、姓氏状况等问题的一份重要资料。仅就战国文字研究而言,古玺是同时期除竹简外的最大宗战国文字数据。其单字之多,是其他材料文字无法与之相比的。” 裘锡圭、李学勤先生都有类似的看法。传世和出土古玺著录书蔚为壮...
箐口村是从事少数民族生态环境、水文化、稻作文化、梯田稻作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旅游以及哈尼族文化等领域研究的福地,许多专家学者在箐口村开展调查研究,也有许多机构在箐口村建立研究基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基地是云南大学建立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哈尼族文化研究基地”,该基地由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