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2日,《中国古典名言录》一书出版纪念会在日本松江市召开。来自世界各地如日、中、韩、美等国的热爱和平事业的人士汇聚一堂。能容纳700多人的くにびきメッセ国际会议中心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本次会议由日本财团法人人间自然科学研究所举办。该研究所理事长、《中国古典名言录》的倡议和资助者小松昭夫先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也是中日友好交流的使者。他长期致力于中日友好事业,多次率团访华,先后走访了台儿庄、枣庄等日本侵华历史见证地,多次参与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活动。
出席本次会议的有日本财团法人人间自然科学研究理事长小松昭夫先生,中国学苑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孟白先生,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协会北京事务所长、原新华社驻日记者张可喜先生,日本立命馆大学教授、国际和平纪念馆名誉馆长安斋育郎先生,著名律师、龙谷大学法科大学院教授、国际人权法政策研究所事务局长户塚悦朗先生,著名作家、岛根大学综合政策学部教授丰田有恒先生,著名律师、グリ—ン法律事务所所长金住则行先生,原朝日新闻记者、千叶十七菩提寺大林寺主持斋藤泰彦先生,财团法人人间自然科学研究所理事、原岛根医科大学副教授坂本严先生,特定非营利性活动法人妇女儿童民间支援MIMOZA(含羞草)会会长安田寿子女士,阿富汗寺子屋项目负责人渡部通惠女士,学苑出版社编辑马红治先生等。
在会上,学苑出版社社长孟白先生作了主题为《和而不同:人间正道——今天的世界与〈中国古典名言录〉出版的意义》的演讲,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孟社长在演讲中指出: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形成于两三千年前。它的形成,不是单源的,而是多源的,也就是说有多家学说,各家学说虽有差异,但又互相吸收营养,彼此尊重、共存,共同构成中华文化。这正是中华文化的本质和特点——兼容。甚至以后佛教、伊斯兰教以及近代西方宗教文化进入中国后,中华文化也从未表现出排斥,而是对其吸收、融会,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核心——和谐(harmony)。“和谐”允许有差异,有不同,但是它可以把许许多多的差异、不同融合,构筑在一起,最终产生“和”的趋势与结果。这一精神,无论在儒家、道家、还是医家学说中,都存在和闪光。“不排斥,不唯我独尊,共存共荣”,对于今天世界的许多问题的解决,应当说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况且,不排斥、不唯我独尊的宽容开放的思维方式,可以让人虚心学习、吸收一切好的思想、技术和知识,这无论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对于一个人来说,都是发展提高的基础。
另外,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十分重视师法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讲求“因势利导”、“因地制宜”。这种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完全不同于西方强力扭曲自然规律的思维。这对于今天的世界,也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中国古典名言录》由中、日、韩、英四国文字组成,广涉儒、道、法、墨、阴阳、医等诸子百家,上迄先秦,下至晚清,收集历代名言624条。本书由中、日、韩、美四国学者历时数年通力完成,选目严谨、译文准确,突出“和平、环境、健康”的主题,分为“天人关系”、“人性学养”、“道德伦理”、“阴阳五行”、“中庸和合”、“知行格物”、“以民为本”、“健康养生”八大部分。
会上,日本人间自然科学研究理事长小松昭夫先生把80册《中国古典名言录》赠送给岛根县教育厅长藤原义光先生。藤原义光代表岛根县教育厅表示感谢,表示将把图书分发到岛根县的中小学校。
参与本次会议的均为各国民间和平倡导人士,与会者还就朝鲜民族英雄安重根的“东洋和平论”、日本慰安妇遗留问题、国民国联构想、地区经济繁荣等主题进行了讨论。
在晚宴上,学苑出版社编辑、《中国古典名言录》一书的责任编辑马红治进行了致辞,向关心此书出版的各方表示感谢。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协会北京事务所长、原新华社驻日记者张可喜先生进行了题为《“和让”思想:东方文化的核心》的演讲,得到与会者的共鸣。
次日上午,在小松理事长的陪同下,孟社长一行冒雨走访了位于鸟取县的燕赵园。燕赵园系河北省与日本鸟取县缔结友好五周年的纪念物。它是由日方投资、施工,中方提供设计、材料、彩绘与技术指导而建成的一座具有皇家园林风格的中国庭园,是日本最大的中国园林。1993年10月初开工,1995年7月建成。开园后吸引了各地的游人,月游人量超过10万人次,受到了日本民众的欢迎。小松理事长在中国定制孔子、孟子、孙子“文武圣人”等铜像,赠送给燕赵园陈列。在燕赵园,孟白社长和小松先生将《中国古典名言录》赠送给了当地政府负责人。
下午,孟社长一行赴日本文化名城京都进行了考察。在当今时代,如何解决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与旧城的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历来是令城市规划建设者深感头痛的问题。京都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京都是江户时代之前日本的都城,有“千年古都”之誉,是日本宗教和文化中心,保存有全国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被国家指定为重要文物的建筑物多达199处,列为“国宝”的建筑38处,因而被誉为日本的“文化摇篮”,是日本文化的象征。在这里,不仅有数百间有名的神社、神阁和古寺名刹,还有传统的日式民居、街道,日本传统的花道、茶道、歌舞伎、手工艺品等也随处可见,一切充满了浓郁的大和风情。街道上的各种现代化的建筑,与这些历史建筑搭配谐调,在日本文化氛围中并不显得突兀。日本是一个讲究继承传统的国家,他们在文化遗产、民俗传统的保护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学苑出版社孟白社长在出版纪念会上的演讲:
和而不同,人间正道
A Right Course:Differences but Harmony
——今天的世界与《中国古典名言录》出版的意义
(中国?学苑出版社社长 孟白)
和而不同:人间正道
——今天的世界与《中国古典名言录》出版的意义
孟白
今天的世界与一百年、一千年前相比,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以及产业的巨大扩展,人类的生活条件、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控制能力,有了成十倍、成百倍的变化。与此相应,人类的欲望也有成十倍、成百倍的增长。
当然,欲望推动人类进步,从钻木取火到利用水电、核电、太阳能;从舀取河水,到打井汲水,再到海水淡化制造淡水;从饥一顿饱一顿到营养过剩。今后人类还要保持欲望,不断进步。
但是,过度的欲望,无限制的索取,给地球和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所带来的,只能是资源枯竭,空气污染,水质变差,植被(vegatation)破坏,疾病缠身,最终结果,则是地球及其居民——人类的毁灭。
如果说,一千年前,人类过度的欲望、无限制的索取,以及由此产生的疯狂掠夺和战争,毁灭的只是一个村庄、一座城市、一个国家,那么近一百年来,由于人类的“能力”增强了,过度的欲望、索取和伴随的疯狂行为,毁灭的将是整个世界。
在这种时刻,世界上有识(智慧)之士,包括小松昭夫理事长(编者注:日本财团法人人间自然科学研究所理事长)和今天在座的每一位嘉宾,都苦苦思考,寻找各种各样的治疗世界的“狂犬病”的方法。在思考和寻找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近二百年来支配世界上每个大脑进行思索的欧美思想体系和文化理念,存在一些漏洞,一些会把世界吞噬掉的“黑洞”(black hole)。于是,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长达二百年来被忽视、淡忘的东方文明,即东方的文化和思想。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东亚文明,也就是中国、日本、韩国的文化和思想。人们惊讶地发现,在历史悠久、绵延不绝的东方文明、中国古老文化当中,蕴含着今天的人类非常需要认识和具备的智慧,蕴含着寻找救治世界的方法的道理。
5年前,小松昭夫理事长一行到北京,访问了我们出版社。尽管是第一次见面,彼此语言不通,交谈十分吃力,但我还是听明白了他的想法,感动和敬佩他多年来的追求。他的理想引起了我的共鸣。我们探讨了要出版一部著作,这本书要用中、日、韩、英四种文字,介绍中国古代的大智慧家的思想的精华。让能够阅读中文,或者日文,或者韩文,或者英文的人,了解这些古老、深刻、对今天有启迪作用的思想和道理。
经历了5年的紧张、吃力的工作,这一本四种文字的《中国古典名言录》终于出版了。编写、出版过程有许许多多的故事,记录下来也可以编成一本厚厚的书,我就不介绍了。我想要说的是,它的编纂和翻译,是中国、日本、韩国和美国等几个国家学者的智慧和力量的合作,其成功出版,体现出了小松昭夫理事长和我的共同愿望——不同国家的人一起完成一件有利于让世界更美好的事业。为此,我非常高兴,也非常感谢小松昭夫先生,他的支持,也让我实现了一个梦想。
小松先生一直身体力行博爱的精神,做过大量的善举。我在此仅讲一件:去年5月12日四川大地震后,小松先生来信表示要为中国地震灾民捐献。当时我社正好在一周内编写和印刷了20万册《地震灾后防病常识》的小口袋书,于是征得小松先生同意后,我将其中2万册以他开办的人间自然科学研究所名义印赠。借今天的机会,我要对小松先生说,谢谢您。
在开始编写《中国古典名言录》时,我与学者们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形成于两三千年前,以后陆续有一些补充和改变。它的形成,不是单源的,而是多源的,也就是说有多家学说。各家学说有很大差异,但是又互相吸收营养,彼此尊重、共存,共同构成中华文化。这正是中华文化的本质和特点——兼容。甚至以后佛教、伊斯兰教以及近代西方宗教文化进入中国后,中华文化也从未表现出排斥,而是对其吸收、融会,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核心——和谐[这也就是我的讲演中的“和”(harmony)]。Harmony is not equal to Sameness,“和谐”允许有差异(differences),有不同,但是它可以把许许多多的“差异”、“不同”融合、构筑在一起,最终产生“和”的趋势与结果。这一精神,无论在儒家、道家,还是医家学说中,都存在和闪光。“不排斥,不唯我独尊,共存共荣”,对于今天世界的许多问题的解决,应当说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况且,不排斥、不唯我独尊的宽容开放的思维方式,可以让人虚心学习、吸收一切好的思想、技术和知识,这无论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对于一个人来说,都是发展提高的基础。
在此,我想插举一个例子,100多年前,在德国、日本,还有一些国家,受到“生存空间”不足、必须向外扩张的思想的支配,从而发动侵略。由此引发了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世界上数以千万计的人的死亡。战争结束后,德国、日本的地理概念上的生存空间一寸也没有增加,但是,很快发展成为了世界上的经济大国,人民生活富裕。这是因为变换了思维方式:改扩张国土的生存空间为发展科学技术、法律制度,依靠勤劳大大地拓展了“生存空间”。在今天的文明世界,有什么事务不能通过讨论、沟通来解决呢?
这部《中国古典名言录》所选辑的中国古代圣贤名言,不局限于哪一家哪一派。另外,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十分重视师法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讲求“因势利导”、“因地制宜”。这种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完全不同于西方强力扭曲自然规律的思维。这对于今天的世界,也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在回顾中国历史时,我常感到痛心:从秦汉朝代(约两千年前)开始,有很多时段的统治者忘记和抛弃了古代智慧,反其道而行之。尤其是近代以来的若干个时期里,受到西方混乱思想的控制,有过多次愚蠢甚至疯狂的行为,完全背离了中国文化的本原(origin)。所以,我觉得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讲,同样非常需要学习、领悟中华文化。
另外,我还想借这个机会,讲一点题外话。
10年前我第一次来到日本,是作为中国的地理学家与日本的地理学家进行学术研讨。非常遗憾的是:双方所有的讨论、交谈都要用英语。去年的10月我去韩国参加一个学术研讨,同样,双方只能用英语讨论。类似的事在与越南、蒙古等亚洲同胞交流时,也一再出现。这让我很受刺激:路程不超过3个小时的近邻国民,彼此听不懂对方的语言,却要用远在地球另一端的语言交流。当然,首先我要在此向各位道歉:没有学会日语和韩语,希望在座各位能够谅解我。但由此我产生一个想法:是不是可以专为亚洲的各国国民,尤其是青少年儿童,编写出版一套《亚洲语言文字的故事》丛书?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否可以让我们亚洲的读者通过看语言文字的故事,互相更加熟悉和了解?而且能够听懂简单的话语,还能再用简单的,哪怕是结结巴巴的话来交谈?我想将每一种语言文字编成一本书,讲讲这个语言文字的形成、变化过程中有意义、有趣的事。第一步,先出版一套给中国孩子看的书,请懂中文的外国作家直接用中文写另一种文字的故事。比如请一位懂中文的日本作家写一本介绍日语的书,请一位韩国学者写本介绍朝鲜语的书……第二步,再把这本书翻译成或改写另一种文字的书,比如把介绍日语的书译成韩语;第三步,再译成英语、法语、西班牙语……
我在与几位韩国、日本学者谈起这个计划时,得到了他们热烈的响应。这让我十分兴奋。今年我社将开始这个计划。我希望不远的将来,这套书可以出版。这也是我的一个希望:东北亚的中华民族、日本民族、朝鲜民族的人民,应当更紧密地联系,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最后我想说,文化、智慧是不受疆界限制的,像水一样,可以流淌到各个地方,供灌溉、航运;可以汇集成湖泊、地下水,供人饮用,是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财富。这也正是小松昭夫先生和我,还有包括在座的张可喜先生在内的所有编著《中国古典名言录》工作者的共同想法。我衷心希望,会有千千万万不同肤色的读者,能够阅读《中国古典名言录》,读后有一点感悟,从中受到一点启迪。
注:演讲时原稿有删减(即兴发挥),根据记录做了一些改动。
日本《山阴中央新报》对此次出版纪念会的报道
日本《岛根日日新闻》对此次出版纪念会的报道
出席此次出版纪念会的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