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类书籍是当下最畅销的一类书,但其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很多不正确的信息被传达给大众。为此《博览群书》2009年8月以《规范健康类图书市场》为“本期关注”话题,特别邀请学苑出版社社长孟白、学苑出版社医药卫生编辑室编辑马红治等从不同角度对这一现象予以评析,希望对规范健康类图书有所助益。
关注中医传承,收获学人良知
——访学苑出版社社长孟白
张云静
养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普遍关注的话题,从秦始皇的炼丹求生到魏晋士人的道骨仙风,各朝各代对于健康长寿的追求从未止息过。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中国老百姓对中医和养生更是倾注了极大的精力。但充斥市场的有关中医保健的图书,鱼龙混杂。如何给百姓传递正确的养生知识,本刊近日采访了学苑出版社社长孟白先生,从一个以出版医药书籍为主的出版社的角度,分析了当今中医养生的状况和相关书籍的发展趋势。
博览群书:我们知道,学苑出版社的出版方向是文史类图书,出版社是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医药方面书籍的?
孟 白:十分抱歉,我先纠正一下。我社在1999年定的出版方向是以中华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为主导,不是限于文史类图书。我来学苑出版社的时候,出版社刚成立五六年,当时尚处在摸索阶段,所以只要能赢利的书,我们都出,包括文学、历史、科技等方面,涉及的类别非常广。后来才有所偏重,逐渐往医药这边倾斜。我社的主管主办是九三学社中央,上一届和这一届的主席都是著名医学家、院士,这对我们偏重医药的出版也有些影响。在逐渐摸索中,我们更偏重的是中医中药。因为西医图书的出版在当时做得已经很成熟了。而出中医方面图书的出版社虽然也不少,但并没有形成“垄断”。而且,中国传统医药也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因此我们近十年更侧重中医中药。尽管刚开始的时候压力比较大,不过,当时就想,即使赔钱也做,要先占领这块地盘。就这样慢慢地坚持下来了,现在我们在医药卫生这方面做得比较游刃有余了。
现在主要是对中医古籍和名医医案的整理。我一向认为创新要在对过去的学术、文献尽可能充分深入地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才不至于沙上筑塔。中医讲究的是意会,靠的是感悟,而过去行医的人文化水平有限,各人对经典医药书的理解也有较大差别,一些正确的理解和感悟在传承中也难免会流失。我社与一些出版社正在做这方面整理工作,究木之本、溯水之源,即所谓正本清源。希望对中医的传承能够有所帮助。
博览群书:学苑出版社只定位在中医一方面吗?怎样继续深入下去呢?
孟 白:要讲深入下去,就得走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路子。中医讲经络,但经络到底是什么?总不能老讲些虚幻的东西,科学上能解释吗?为什么针灸耳穴可以医胃病呢?这在西医上似乎是很难讲得通的。有位学者,也是我社的作者,她本身是学西医的,博士学位是在德国拿的。她提出了一种假说:中医讲的经络,在物质上是通过生物电电流实现的,这个假说是否成立,有待多学科专家再研究,但这是一种将中西医结合起来的尝试。这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例子。现在我国和外国的一些研究机构在对一些中草药有效成分进行化学、生物分析,比如说板蓝根。但是,大家都知道,中药是讲究配伍的,中药最大的特点是因人而异,年龄、性别、体质不一样,季节不一样,用药也不一样。仅对单味药分析意义不大,还要再对处方中各味药混合产生的有效成分进行分析。这方面的工作目前还刚刚开始,今后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成果。
博览群书:中西医的结合,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孟 白: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路子很宽,当然也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各种专业的人士一起合作,而且可能会用五十年,一百年,或者更长时间的努力。出版社就是希望把不断产生的成果出版,来唤起更多人的兴趣,为中西医的结合做出一点贡献。
博览群书:现在一些出版社忙于出版各类畅销书,市面上各种养生保健的书也很畅销,商业价值很大。学苑出版社有这方面的考虑吗?
孟 白:全国每年出版几万种新书(不包括教材),畅销书连两千本都到不了。畅销书还是占少数的。做畅销书,有一个机遇问题。第一,这种机会可遇不可求,遇到了,就做;遇不到,强求也做不成。第二,做畅销书实际上不在内容,而在于方式。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出版社找一些好的出版方式,这类书就容易获得市场了。再就是作为一个出版人,我追求的首先还不是商业价值,我的目标就是出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书,过几十年还会有人提起这本书,还会有人用得着这本书。这才是作为一个出版人的成功。
博览群书:也就是说学苑出版社的定位就在于做好专业书籍,保持自己的特色。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几本书籍,比如王鸿谟教授的《察颜观色》,马王堆的《从头到脚有毛病——曲黎敏养生书的135个错误》等,主要是面向大众的还是专业人士的呢?
孟 白:这些书是面向大众的。我社也做了一些面向大众化的尝试,出版了一些非学术的但是学术性的书籍,这样的书比较受读者喜欢。医务工作者可以看,当作专业的参考;老百姓也可以读,学习一些医学常识。《察颜观色》是王鸿谟教授在电视台上做的讲座,讲指甲的颜色、脸色、眼睛的颜色等和身体状况的关系,内容都是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比较吸引人,大众和医务工作者都能看。我社的编辑觉得把这样一个节目做成书应该很有意义,就跟王教授对讲演稿做了改编,一起做成了这件事。这本书的反响挺好,三个多礼拜卖了一万三千册。王教授本身是中医世家,又是医科大学的教授,在这方面是很有权威的。他几年前还在我社出版过《中华经络学》专著,这部书入选了新闻出版总署的“三个一百”工程。这也是我们与他联系出版《察颜观色》的必要条件。下一步王教授还会在天津电视台等电视台开办讲座。可以预计随着讲课的深入,《察颜观色》的销量还会增加。
博览群书:最近曲黎敏教授很多谈中医养生的书,比如《从头到脚说健康》等在书店卖得很火。学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马王堆的《从头到脚有毛病——曲黎敏养生书的135个错误》,逆风而动,指出了曲黎敏书中的错误。出版社出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不担心有人说借机炒作吗?
孟 白:我一直认为,曲黎敏的书不错,绝大部分内容是确切的、有意义的。而且曲黎敏现象像于丹现象一样,即便他们讲的内容有个别不准确之处,起码让老百姓对这方面东西感兴趣了,把学术内容向大众普及了,这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不过,于丹也好,易中天也好,他们讲的是历史和文学,个别地方说错了,也不会有什么严重后果。但是曲黎敏讲的是医学知识,如果有差错,会对数以十万、百万计的受众产生不良影响,这就要求内容必须严谨,是不能出错的。当然我们出这本书,包括写书的作者,绝对不是针对曲黎敏,只是出于一种专业人士的良知,尽量减少对老百姓的不良影响。我们要表达的想法就是,专业的事情应当由专业人士讲,医疗保健的问题应当由真正从事医疗专业的人讲。也提醒写书的作者,以后写书要严谨。
当时也担心有人说是在炒作,接这本书的时候我犹豫了两个礼拜,就是这个原因。但是在我读了书稿之后,认为作为学者和出版者,有责任指谬纠偏。但是这本书发行得不太好。原因是书店里曲黎敏的书正卖得很火,两相权衡,书店还是先保证曲书的销量。我对此也无所谓,我们会在一些医学的网站上发布书的内容,老百姓可以免费浏览。只要能达到纠错、保证百姓得到正确医药保健知识的目的,就可以了。
博览群书:现在医药方面的出版社很多,竞争也很激烈。学苑出版社如何保持自己的优势,走出自己的特色呢?
孟 白:找空白点。现在竞争得很厉害,想开辟出一个新的领域太难了。但某些领域虽然做得很透,看似没有空间了,但还是有潜在的发展空间可供挖掘。空白点有两种,一种是容易被人忽视的,比如我们社推出的《察颜观色》一书,就从色诊或者说比色诊更宽的领域入手;再如我社和群言出版社合出的《新农村卫生健康手册》,面向农村,虽说定价达到39元,但因其内容实用,已经发行了近十万册。还有一种是在一些新的学科,尤其是一些学科交叉中产生的分支学科里寻找空白点。中医中药发展比较慢,新空白点比较少,不易发掘,但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很可能会产生一些比较好的成果。这对图书出版业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比如中西医的结合,就有相当的发展前景。
博览群书:现在老百姓保健意识提高了,对各种养生类图书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市面上的养生保健类图书尽管琳琅满目,但质量良莠不齐,读者在选择上有些无所适从。您作为一个专业人士对读者在这些书的选择上有什么好的建议?
孟 白:很难提出有用的建议。只能是读者通过比较、知识积累逐步提高鉴别能力,进行“自然选择”,没有更好的办法。实际上,市面上的医学类书籍大部分还是好的,内容即使有雷同也问题不大。一些问题比较大的书籍国家也会通过一些相关制度给予限制和禁止。我希望媒体多向老百姓提供一些有用的健康知识信息,通过向老百姓普及医学知识和医学常识,逐渐提高老百姓对这些书的辨别能力。
博览群书:关于学苑出版社以后的发展,您有什么打算?
孟 白:我想,出版社涉及的领域基本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出版社转制后还是文化企业。现在有几个领域我们已经迈进去、扎下来了,文史考古、医药卫生、民间文化方面,就把这几个方面做深下去。如果要开拓新的领域,可能要联合其他方面的力量,进行重组整合。比如民间艺术、拍卖典当这些方面的书今后可能会涉及一些。别人都在关注的东西,我们可能就不会再去涉及,比如前面提到的畅销书,重复没有意义。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部分,国家越来越重视,前景也会越来越广阔。过去十几年在无人关注的情况下我社都坚持不辍,而且已经获得海内外这一领域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可,今后没有理由不把它当作我们的发展重点。学苑出版社出生时先天不足:一没资金,二没资源。随着不断的开拓和积累,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立足的一席之地,在未来的时间里,我们会开垦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拯救健康养生类图书
马红治
近几年来,健康养生类图书成为图书市场上最引人瞩目的一块蛋糕。无论在大型图书商厦、图书批发中心还是网上书城,健康类图书都长期稳固占据销量排行榜的前列,成为与社科普及读物并驾齐驱的图书市场新亮点。
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共有290家出版社参与健康类图书的竞争,2007年则升至362家,进入2008年,这个数据继续增长,不断有新的出版社涌进竞争激烈的健康类图书市场。2007年上半年大众健康类图书的同比增长率超过32%,远远超过整体图书零售市场水平(14.23%)。
2006年开始,中医养生类出版物兴起,中医养生明星诞生。尽管洪昭光、林光常等人的专著依旧摆在大众健康类图书最惹眼的一排,但同类畅销书排行榜的名次已经转换,“刘太医”(真名刘弘章)、中里巴人、吴清忠等成为新的“健康守护神”。与洪昭光等不同的是,新一代守护神们声称继承了华佗、张仲景的血脉,拥有祖传秘方,是地地道道老中医的传人。时间进入了2008年,曲黎敏这个名字伴随着《从头到脚说健康》等图书红遍了大江南北,排在了健康养生类图书的头把交椅。此外,马悦凌、萧言生、栾加芹等新一批作者也风起云涌,抢占健康养生类图书市场。
随着健康养生类图书数量不断增多,原先“精品迭出”的形势显得后继乏力,在利益的驱动下,盲目跟风日渐严重。图书选题重复,缺乏新意,结构、内容多有雷同;东拼西凑、相互抄袭、制作粗糙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读者埋怨,在书店挑花了眼,买回去之后却发现没有什么指导价值。更有甚者,编写人员并非专业人士,出版社为图经济利益也把关不严,以致离谱的内容、违背科学精神的“惊人”理论草率出笼。如此图书,必然会损害读者的健康。
不少读者在阅读或运用健康类图书知识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健康类图书在其论点论据上不但不具操作性,而且相互矛盾,甚至还出现一些奇谈怪论。
观点相互矛盾的。例如某本书中讲到豆浆是如今的健康食品之一,常喝豆浆有利于降低患心脑血管病的风险,有利于中老年人延年益寿;而另一本书中却说,常喝豆浆对于男性公民身体不好,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会导致早衰,记忆力减退。这样的例子还有,某书中说用牙刷常刷舌苔有利于口腔清洁,牙齿坚固;而另外的书中却说常刷舌苔会使味蕾萎缩,不宜常刷。有的说洗脸用冷水好,有的却说用热水好。如此这般,不胜枚举。
观点惊世骇俗的。如今人们富裕了,舍得在健康上投入。这也许使一些人从健康市场上看到了商机,一些对健康知识一知半解的人也标榜自己是中医世家、养生专家,纷纷出书。为了制造轰动效应,他们更是不惜提出一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观点。例如什么“牛奶是给牛吃的,不是给人吃的”。《无毒一身轻》书中的观点更是惊世骇俗,说什么“不能吃豆腐”、“加工食品不能碰”、“海产品皆有毒”等。难怪一些挑选健康类图书的人说,如今的养生保健类图书太多了,“越看越糊涂”。
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了这种健康类图书越出越多、越出越滥的怪现状呢?
一是某些出版社被利益驱使,看到健康养生类图书受到读者的追捧,立马觉得这是一座金山,就奋不顾身地冲杀进去,只看到了其中的利益。相对而言,有出版医学书籍传统的出版社,在这方面比较谨慎,尚不至于出现太离谱的错误。而非专业性的出版社,自己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对此类稿件进行审读,只是进行了一些文字性的处理,就匆匆出版了,出版社未尽到对书稿进行仔细审读的义务。可想而知,最后遭殃的,还是迫切需要健康知识而又缺乏辨别能力的普通老百姓。
二是很多作者根本不具备医学专业的素质。医学专业,与其他专业有着截然不同的专业性,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生死,所以,来不得半点虚伪。易中天品《三国》可以天马行空,于丹读《论语》也可以慢煲心灵鸡汤,那都是代表个人的理解和领悟,无可厚非,仁仁智智罢了。但是,医学知识的传播,却绝不能信口雌黄,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必须符合人体的客观规律,符合医学常识。因此,健康类作者的医学知识背景显得格外重要。这些作者中,很多人根本不具备医学专业素质,充其量只是个“中医爱好者”。
三是媒体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尽管现在网络已经普及,但是要求上网者必须掌握一定的电脑技术,这在客观上就使得网络短时期内在受众的广度上仍然难以超越电视。电视是当今时代的第一媒体,远远超过广播、报纸、期刊、图书等等。相对而言,电视这种强势媒体具有更大的话语权。电视栏目的编导往往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捕捉到观众的需求是什么。但是,那些受到大众欢迎的医学类专业的栏目,由于节目制作者们无法把握节目的真实水准,无法判断医学知识的真实性,直接把错误的医学知识教授给了大众。由于观众相信电视的权威性,所以对电视栏目中的所讲述的错误的东西也信以为真。`
四是对健康类图书监管的缺失。众所周知,医药行业有严格的准入制度,药品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监管,即使是保健品也有专门的“健”字批号。但是,健康养生类图书却没有专门的监管机构或监管办法,只要出版社有书号,就可以出版。在医疗和药品类广告都受到严格管控的今天,对于健康养生类图书的监管方法却阙如,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
如何才能拯救鱼龙混杂的健康养生类的图书市场呢?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出版社的自律。对于没有医学专业背景的作者的作品,要坚决摒除。只有出版社把好这道关,才能保证医学知识的准确性。
其次,是写医学科普作品的作者要对所表达的问题有所感悟,不能为了写科普而写科普,以致将内容写错。医学科普一定要讲究科学性,不能哗众取宠。写医学科普,要写作者专业范围内的、能充分掌握的内容,而不是写误导老百姓认识的科普作品。医学科普图书不能异想天开、专门为吸引读者眼球而做。老百姓缺乏分辨真伪的能力,他们完全信任医学权威出版的图书。医学科普图书面对的是百姓,要求内容的真实性,不能包含虚假。
再次,是建议有关部门对养生保健类图书出台相关的专门管理规定,对于没有资质的出版社及作者进行严格管控。前些日子,广电总局、卫生部、工商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中医药管理局等五部委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医疗和药品广告监管工作的通知》,要求严查“冒充专家”的不法分子,其中特别提到:广播电视媒体要严格审查医疗、健康类节目中嘉宾的资质,避免误导受众。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自行制作播放宣传普及疾病防控等科学知识的医疗、健康类节目时,需要聘请医学专家作为嘉宾的,播出机构必须认真审核嘉宾的医师执业证书、工作证、职称证明等相关证明。禁止聘请不具备执业资质的人士担当医疗、健康类节目的嘉宾。严禁以演员和社会名人主持医疗、健康类节目。那么,是不是也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对养生保健类图书进行严格管控呢?
(实习编辑 张云静)
呼唤医学家的良知
屈士英
读了学苑出版社出版的《从头到脚有毛病》一书,很欣慰,感慨也多。
感慨之一,是老百姓的可怜可悲。一些讲养生的电视节目和书籍中如此充满谬误,却得到强势媒体的持续追捧和普通民众的热情盲从。媒体追求收视率,明知故犯;大众是有病乱投医,顾不得是非。这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通病,就是浮躁、拜金和蒙昧。可到头来鼓了一些媒体人士和江湖学者的腰包,吃亏的却是劳苦大众的身子。中国社会近三十年的发展,带来人民经济生活的改善。在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以后,人们自然地就产生了追求健康和长寿的意识,渴望了解一些保健知识和办法。这也是一次重要的思想觉醒,无疑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他们的这种诉求,理应得到充分、及时、正确的回应。可惜的是,这次健康启蒙运动从一开始就被一些利欲熏心的媒体和所谓学者所利用,使本来就对医学知识知之甚少的大众被误导,接受的是有损于健康的信息。更可怜可悲的是,一些被误导的受众居然像吸了大烟似地深陷其中,不愿意接受援手。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带来思想文化的同步发展,大众的文化水平整体上不高,这是不争的事实,可以理解。而另一方面,在传布科学、教育大众方面有重要责任的人,这里主要说的是那些打着学者招牌的人,却拿不真实不科学的信息去欺骗可怜的民众。如果是学者,总该承担一点道义上的责任。我们盼望着一些懂得医学的专业人士站出来把大众从迷途上挽救回来,使他们不再被误导。可惜,在学苑出版社的这本书问世之前,医学界却保持沉默。这真令人感到不解。其实,我们知道,在一些医生的网页上,在医学院的走廊上,在医学会议的间歇中,从事医学行业的人在私下里愤怒地然而是低声地讲着一位外行靠着信口编造和传布所谓医学知识而大红大紫、日进斗金的离奇故事。更加离奇的却是,这些愤怒的学者和学子心知肚明却谁都不肯挺身而出。当代的和未来医学家们矜持得可以,修养的功夫真是到家了。这些本来值得尊重、对医学问题最有发言权的人士竟然选择了矜持的沉默,而罔顾众多不了解医学知识的人们正在接受着不科学的知识信息,健康正在受到威胁。面对这样的情势,医学界的专业人士不知会不会感到自己至少是放弃了一些维护大众健康的义务呢?长期以来,纳税人养活成千上万的医生,造就了许许多多的医学家,指望的就是让他们担负起保障社会人群健康的责任。可惜,当人们在健康保健方面被误导需要有力量的人伸出援手的时候,医学专家们却袖手旁观,眼看着别人落入泥淖。医学专业的人士,你们的道义感哪里去了?这本来已经是老百姓可怜的地方了,而误入泥淖还浑然不觉,甚至自得其乐,在可怜之外,又添几分可悲。究其责任,当然还是医学专业人士未尽责任。
感慨之二,就是终于有了一位叫作马王堆的学者站出来,充满理性地负责任地纠正老百姓所得到的不正确的医学知识。我为作者和出版者的道义感和走出人群不再沉默的勇气喝彩。作者在《从头到脚有毛病》这本书中,以一位医学功底扎实、临床经验丰富、充满责任心和正义感的专业学者的眼光,仔细剖析了错误的养生保健说法,有理有据又不失风趣,所用的语言又都是大众容易听懂的。作者有些君子风度,一再声称对事不对人,看起来也确实只想把错误指出来说清楚,以免贻误大众。毕竟,有医学专业人士站出来挽救大众了。这让我们看到了正直学者的良知终于被激发了,真是一件值得特别高兴的事。如果有更多的专业人士肯以铁肩担道义,错误的所谓保健知识就会被及早肃清,人民的健康就可以避免因保养不当而受到伤害。
感慨之三,当大众在社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个人生活富裕起来以后,产生了了解卫生保健知识、改善健康状况的迫切愿望。面对大众普遍的这种需求,忙于在医学院高墙之内从事教学、科研和医疗事务的医学家们却未能及时回应和予以满足。正统医学家不屑于从事科普工作,这种对大众保健知识普及责任的放弃恰好给错误医学知识的传播留下市场空间,归根结底,这也是学者对社会责任、对大众健康维护的一种失职。可喜的是,近来一些知识渊博的医学教授终于放下架子,担负起教育大众的社会责任。这是值得欢呼的事情。只是,相对于千百万大众对医学知识的渴望这种巨大的社会需求来说,从事于医学保健知识传播的专业人士还是太少,远远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医学老师,讲科学正确的有益的保健知识。
感慨之四,民众需要了解医学,敏感的媒体首先发现了这片市场。一些媒体并不关心传播的内容和社会效果,只要有人看就好。相对于政治问题来说,他们对科学问题的责任感明显不够强。对大众的健康采取了不很在意的态度。媒体的不负责任使前沿失守,推动了错误信息的迅速传播,正确的科学的信息却往往遭到一些媒体的冷落,大众似乎也没有太多的分辨能力。专业人士会感到无奈和无助,因为话语权似乎不在手中。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尽管没有谁会责怪你,但职业道德、职业使命会使你难以安寝。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从头到脚有毛病》一书的编写,就更可以显示专业学者的良知和难能可贵。
尊敬的医学家们,拿出你们的勇气和良知,拿出你们的知识和办法,救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