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社网站蝉联“全国出版业优秀网站”奖

发布日期:2009-11-10 0:00:00 来源:

11月8日上午,在北京举行的2009全国出版业网站年会上,2009全国出版业网站评选结果揭晓,学苑出版社网站蝉联“全国出版业优秀网站”奖并入围2009年出版业最具商业价值百强网站。

    此次全国出版业网站年会和网站评选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办,联合中国期刊协会、中国报业协会、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中国新华书店协会、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并由第三方权威机构和出版业、IT业专家对全国的出版企业、报刊社、期刊社、发行企业、电子书刊、文学小说等6个大类2000多家出版单位进行综合评比。本届年会以“净化网络环境 创新赢利模式”为主题,致力于推动出版产业升级转型、网络版权保护和网络环境健康发展,探索竞争开放健康有序的发展路径。

    与这一行业发展趋势相契合的是,学苑出版社网站在出版社领导的指导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09年全面升级改版,在网站栏目设置、内容丰富性和客户服务上进行了创新,得到了出版业界、渠道客户、读者和网友的广泛认可和好评,在去年获得“全国出版业优秀网站”的基础上,今年不仅蝉联了这一奖项,更入围了“2009年出版业最具商业价值百强网站”。

    学苑出版社网站负责人表示,今后一段时间将继续走网络整合营销创新之路,在网络销售、数字出版与网络增值服务相结合方面开展新的探索。

                  


学苑出版社网站获奖证书



学苑出版社搭建和利用网络平台的新探索

近年,业内都在探讨出版社如何搭建和利用网络平台的问题,其中包括网站建设、数字出版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网络营销工作。学苑出版社本着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在2009年将先后建立的社网站与社资源库(可在线试读、下载电子图书)、社博客、笔砚耕论坛(文化遗产交流论坛)进行了整合,并对出版社的网络营销、数字出版模式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现与朋友们分享。

 

一. 网络平台的搭建和利用对出版社工作的重要意义。

1.出版社为什么要搭建和利用网络平台?

如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手机、手持阅读器等设备已经成为图书内容的重要载体。作为内容提供商的出版社,在这场技术变革发生的时候,能否适应、引领技术的发展,将成为今后能否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

与此同时,如今的电视、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遭遇到不可避免的发展瓶颈,网络等新兴媒体早已成为“主流”传播途径,并与传统媒体开始争夺话语权。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出版社搭建和利用网络平台可以综合利用各类网络资源使图书更快、更好的被受众认知、认可,以致产生购买行为,取得更佳的品牌效益、市场效益。

 

2.出版社搭建和利用网络平台可以做哪些工作?

出版社搭建和利用网络平台的内涵,不仅仅是建立一个出版社的网站,在这个网站上发布图书信息、出版社新闻,还应该有建立功能全面方便实用的出版社网站、利用网络进行网络营销工作、出版资源的数字出版等和网络技术密切相关的多功能全方位的工作。

我们认为,上述三个方面的工作是出版社搭建和利用网络平台的三个互为因果的方面和阶段。建立功能全面方便实用的出版社网站是基础,全方位多角度灵活利用网络进行网络营销工作是在网站搭建基础上的拓展,而出版资源的数字出版是出版社搭建和利用网络平台的终极目标。只有前一个基础夯实了,后面的工作才能继续开展下去。

 

3、出版社搭建和利用网络平台的三个阶段应完成什么目标?

第一阶段,建立功能全面方便实用的出版社网站。

出版社网站要想获得更多的点击,就必须多向商业网站学习。在功能方面,根据出版社的现状和发展需要,依次实现图书和出版社信息全面、重点活动专题展示、电子商务流程顺畅、沟通功能切实有效等依次递进的目标。学苑出版社网站经过改版和升级后,通过分类书库、精彩活动、网上书店、论坛、博客等板块分别实现以上目标。

 

第二阶段,全方位多角度灵活的利用网络进行网络营销工作。

如今网络营销的作用越来越被发现与重视。在门户网站制造网络事件、网络话题,在读者群聚集的各种专业社区联系读者成为出版社营销部门新的工作方式。相对于传统方式的费时费力,在网络上争取人们的关注、参与和支持更直接、有效,出版社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吸引更多网友浏览、使用出版社网站、出版社搭建的博客、论坛等网络平台,进而带动销售。如果出版社网站能吸引目标读者经常光顾,增加读者的“粘度”,读者与出版社能实现“经常性、习惯性联络”,出版社的网络营销平台也就建立起来了。

 

第三阶段,目标明确的出版资源的数字出版。

当功能全面、方便实用的出版社网站建成后,网络营销工作切实有效的聚集了数量庞大的特定读者群,这也为出版社的数字出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苑出版社数字化出版的探索依托出版社二十多年来积累的丰富的内容资源。在此基础上,采用数字出版的技术成果,将传统文化的精粹用现代的方式重新演绎,使出版社对中华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珍贵成果,在网络时代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 学苑出版社在搭建和利用网络平台工作中的探索

近两年,学苑出版社在搭建和利用网络平台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在出版社网站建设、网络营销、数字出版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

 

1.学苑出版社的网上书店有哪些特色?

网上书店是学苑出版社进行电子商务的全新尝试,在学习了包括网上专业书店、特定产品销售网站以及综合性网上商城的经营模式之后,学苑出版社的网上书店确立了“细节取胜、真诚服务”的总运营方略,并采用多方位的细致服务聚集了高人气。

一站式服务 学苑出版社网站采用了“一号通”的会员注册和管理方式。会员在网站注册一个账号后就可以享受免费阅读、购书、发表书评、论坛发言等多项服务。每项服务都有相应的积分,当积分累计到特定数值时,会员在购书时就可以享受“折上折”的优惠。

付款方式多样 在原有的邮局汇款、银行转账、支票、现金等购书付款方式基础上,学苑出版社网站增加了支付宝、网上银行这两个更为便捷,且日趋“主流”的付款方式。客户只要拥有支付宝帐号或开通了已签约的23家银行任1家网上银行服务,即可24小时下订单、付款。

学苑出版社网站的电子商务功能提供了QQ在线客服、关联图书推荐、定期向会员发送推荐书目(有纸质和电子形式)等配套服务,吸引了大批“回头客”的光顾。

 

2、学苑出版是如何利用博客进行网络营销的?

客观地讲,出版社的网站建设再成功,其浏览量和综合影响力也难以与那些大型门户网站相提并论,这是无庸置疑的事实。因此,在做好自身网站建设工作的同时,也很有必要充分利用门户网站的人气并把它转化为出版社网络营销的“助推器”。

学苑出版社在国内最大门户网站之一的新浪开设了博客,目前点击量超过300万,据有关人员介绍,这已超过一些文化名人的博客点击量。学苑出版社新浪博客开通后,带动了出版社官方网站点击量的大幅攀升,同时获得了大量的反馈信息,并产生了一定的市场效应。

比如,借今年海军建军60周年纪念之机,学苑出版社在博客上陆续发布了《毛泽东发出的最后一道海军令》、《哪一战让蒋介石丧失反攻之心?》、《中国海军如何扛过最艰难岁月?》等文,文章主要内容摘自学苑出版社出版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图书《中国海军三部曲》(包括《龙旗》、《逆海》、《雄风》)。这些文章被新浪文化频道、博客频道相继置顶推荐,甚至登上新浪首页。发文后,学苑出版社官方网站、各图书在线阅读、下载量均出现几倍于平日的提升。

新浪博客频道了解到此书后,联系学苑出版社邀请社领导和作者录制“百年中国海军”系列节目,在新浪网“网上大讲堂”播出。节目播出后,在广大网友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武汉晚报》等报刊、杂志媒体编辑从网上得知此书后,提出连载的请求,连载开始后,读者订购此书的电话源源不断。

 

3、学苑出版的数字出版有哪些特色资源?

相对于别的行业,出版社办网站虽然在技术资源和管理经验上较为欠缺,但在“内容含金量”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学苑出版社经过二十余年的积累形成了自己的出版专业特色,即中华传统文化领域的民俗民间文化、考古文物、古籍整理、文史学术、中华戏曲、传统医药学等。针对的读者群体(非网络)基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需要学术、文献、专业图书的从事专业领域工作的人士和研究者,一类是需要大众化的、解读文献的、实用的图书的非专业人士读者。相应的,也吸引了两类网络读者,一类是在网络上寻找、搜集资料的专业人士和学生,一类是在已经习惯于在网上阅读、交流的网友。

学苑出版社通过对读者需求的长期调研,发现一些销量平平的图书,其实并非没有用户需求,而是在目前的市场布局下,终端用户被卖场生生割裂。因此,我们遴选出专业领域里的精品、常销图书,进行二次开发,使其成为出版社数字出版的资源基础,这不仅满足了更大范围内读者的需求,也使这些图书的价值得到真正的体现。

学苑出版社的数字出版成果呈现在出版社网站的电子图书栏目。为了使印量较少的珍稀文献为尽可能多的读者服务,学苑出版社将二十年来积累的宝贵资源放到网络上,供读者免费阅读、下载。目前已经形成了国内外最为齐全的中国古代版画文献库、我国历代有关藏学的800余种汉文典籍文献《中国藏学汉文历史文献集成》、集历代名医之精华的由数千秘验方组成的《中药秘方》等多个特色数据库。我们还计划精选数千种精品图书全部做成电子版,供读者免费在线阅读。

一年来,这些栏目得到了广大网友的热烈追捧,近两百本图书获得了超过百万的点击,单本图书甚至获得了数万的点击。 

 综上所述,网络已经逐渐从当年的“配角”成长为媒体中的“主角”,相对于传统的宣传、销售渠道,网络营销的效果更快、也更易检验,最重要的是,网络还具备其他媒体均无法实现的即时交流功能,正可以解决困扰出版行业多年的反馈慢、沟通难的问题,将网络所能实现的功能结合出版社自身特点进行有效的整合,这既是出版社经营的突破口,也是未来潮流所向,需要进行的研究和“试验”也是永无止境的。

 

(以上内容为我社在此次网站年会上所作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