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社主办国家大剧院"村坊之音——中国蓝夹缬艺术展"
时间:2010.8.6-2010.9.6
地点:国家大剧院一层艺术沙龙展厅
蓝夹缬是中国最传统的印染技艺余绪,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唐代盛极一时之后,其工艺设计及制作样式却渐渐不为人所知。2010年,蓝夹缬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示名录。
在浙南偏僻山区,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在使用这种以木雕版和植物靛青染料为主要工艺的、具有"化石"意义的古代印染技术;用这种古老技术染织出来的物品,主要当做象征美好生活开始的嫁妆和聘礼;最独特的是,蓝夹缬染织物图案很少使用中国传统染织物喜用吉祥喜庆图案的习惯,而是将中国戏曲人物、故事搬上了蓝夹缬。
蓝夹缬图案
此次展览通过数十件珍贵的蓝夹缬藏品以及深入浙南山区取得的一手调研资料,介绍蓝夹缬的传承历史、印染工艺和纹样发展。观众既可以通过昆曲、乱弹纹样从戏曲角度欣赏蓝夹缬,也可以通过民谣、传说从民俗角度了解蓝夹缬。
此次展览,由国家大剧院和学苑出版社共同主办。在筹办过程中,得到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单位和刘锡诚、宋兆麟等专家学者的大力协助和支持。图片、展品由学者、收藏家张琴女士提供。
蓝夹缬布
张琴,女,1971年生。原籍浙江温州,现居北京。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国家二级作家,研究方向为传统印染工艺及民间戏曲图像。关于蓝夹缬研究的专著有《中国蓝夹缬》(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荣获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一等奖)、《蓝夹缬图案集》(学苑出版社版2010年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