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社《重读中国文学史》作者郭外岑先生社科报回应读者

发布日期:2011-10-31 0:00:00 来源:http://sspress.cass.cn/paper/25430.htm

关于《重读中国文学史》答赵以武教授
作者:郭外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编者按:一直以来,我报“书品”版坚持学术品位,倡导学术争鸣,积极支持和鼓励学者就当前的学术出版现状发表切实而中肯的意见,得到广大读者的肯定。本期刊发一篇“人文睿思”栏目的回应文章,以飨读者,以待来者。

我国文学中的“直抒胸情”之作,同喻象文学和意象文学比较起来,似乎只成为二者之间转换的“过渡”,尤其从玄学的发生发展看,更是这样。

嘉应学院文学院赵以武教授曾在2011年7月5日的《中国社会科学报》“书品”版撰文《中国文学史的别样解读》,对拙著《重读中国文学史》作了总体评论,并提出不少质疑,现仅就《古诗十九首》、建安文学的定位问题作简略回答。

赵以武在书评中写道:作者将中国古典文学分为喻象、意象、再现三种类型,那么文学史上出现的那些直抒胸臆之作(如汉末“古诗”、建安诗歌、正始诗歌,乃至晚明“直抒性灵”之作),又该如何定位呢?这一类型作品很少用比兴,既不同于喻象文学的象征寄托,也不同于意象文学的所谓“化景为情”,很难划归到哪种类型里。该书考虑到这个左右为难的问题,权且在第七章开篇文字中有所交代,似乎认为是由喻象向意象转变过渡的文学现象。问题是,像《古诗十九首》和建安诗歌这样成就辉煌的文学作品,仅仅当做“过渡”性文学一笔带过,恐怕是不合乎逻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