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一书,现已被公认为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经典之作。其实,《伤寒杂病论》在唐代以前的辗转传抄过程中,其书名、卷数、内容及分合虽屡有变化,但未见有人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唐代也只有孙思邈在晚年以“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形式将其录入《千金翼方》中。可以说,这时的《伤寒杂病论》尚只被视为是方书之一种,其理论体系并未受到医家的广泛重视。流传至今的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实际上分为两种:一是专论伤寒的《伤寒论》,二是广涉杂病的《金匮要略》。其中的《伤寒论》部分,经成无己逐条注释后,逐渐上升成为“经”。其中的方剂,作为“经典方”而称“经方”,取代了自《汉书·艺文志》以来含义为“经验方”的“经方”概念,张仲景本人也一跃被尊为万世景仰的“医圣”。
近代《伤寒论》研究高潮迭起,有多方面的社会文化原因,比如上世纪初,以研究《伤寒论》为特色的古方派重新崛起,实现了汉方医学的复兴。新汉医继承了《伤寒论》的实践精神,吸取了西方医学的某些理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一点给近代中医学界以很大启发。一些进步的中医学者从日本翻译了一大批中西医学著作,日本学者研究《伤寒论》的许多代表作品被译介到中国,这对近代的《伤寒论》研究及其在近代中医教育中地位的确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于是乎,涌现出一批著名医家和颇具特色的《伤寒论》研究著作。
学苑出版社自1990年到2010年的20年间,出版医药卫生类图书近千种,并形成了在中医历代医家典籍校勘注释、中医临床医案医话、中医方药等领域独树一帜的出版特色。在编辑出版“伤寒论注十人书”的基础上,复从近代《伤寒论》研究高潮中涌现出的众多考据精当、注释详尽、发皇古义、融合新知的著作中,通过反复论证,严格筛选,将其中流传较广、影响颇大,特别是付梓问世以来重印较少但具有较高临床使用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的名著,汇辑成“近代伤寒论注十人书”,即汪莲石《伤寒论汇注精华》、恽铁樵《伤寒论研究》、黎庇留《伤寒论崇正编》、陈伯坛《读过伤寒论》、曹颖甫《伤寒发微》、陆渊雷《伤寒今释》、朱壶山《伤寒论通注》、祝味菊《伤寒质难》、陈逊斋《伤寒论改正并注》、包识生《伤寒论讲义》,以期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近代《伤寒论》研究的历史概貌和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