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孟白社长接受《编辑之友》杂志访问,就《出版社,还有多少的想象和可能?》这个主题做了探讨。面对出版社转企改制、数字化转型、出版企业剧变的十年,出版社要为自己的未来寻找答案,孟社长谈了自己的观点:
“弱者”未必一直弱
所谓出版业中的“弱者”,是指迄今规模小、资金少、上游选题和下游销售资源匮乏,抑或缺乏自主生产能力(即产业空心化)的出版社。反之,所谓“强者”,自然是上述诸多性状大、多、不匮乏的出版社。
正如其他产业一样,出版企业中的弱者和强者也非一成不变。昨天的强者,如果恃强自傲,不思进取,主体投资游离出版主业,明天保不齐忽喇喇似大楼将倾,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而昨天的弱者,积弱束手,待毙是毋庸置疑的。反之,弱者目前的弱如果只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明天兴许咸鱼翻生,长成强者。一切皆有可能。
本文专说“弱者”,盖因本人所在出版社即跻身此列。
出版业的弱者约等于小型出版社,之所以说“约等于”而不是“等于”,则因有的小社并不具备上述“弱者”的全部特点。在今天这个时点上,可能它规模(人数、资金)还很小,销售量十分有限,但是已经获得若干个学术或文化分支领域的兼具作者和读者潜力的专家认可,拥有选题资源,具备自主开发、制作独特作品的能力(赞一句:核心生长力),假以时日,专注所擅领域,辛勤劳作,未必依旧弱下去。
传统出版业的销售业绩,全赖书店及疑似书店类公司的好恶和力度。绝大多数书店对新书的情有独钟近于走火入魔,仿佛图书与牛奶一样有保鲜期,为保障消费者健康权益,逾期未售出必须扔回给出版社。小社在品种和推广投入方面的劣势,难有扭转的希望。好在霹雳一声震天响,来了国际互联网。网络营销无异于在事故频发的高速铁路外铺设了一条康庄大道,从此出版社可以直接与图书消费者握手言欢,尤其是那些小众化的专业图书和高品位图书,可以让感兴趣的人知道并买到,作者和出版社不必再去为书店的白眼耿耿于怀了。当然,前提是,你出版者能够提供人们需要的真的文化传承和学术结晶的货。有例为证,在此不赘言。
不过,“弱者”生存与否的关键,还在于党和国家对出版业这一疙瘩的政策导向。如果说政策导向是在13亿人口的中国只保留几条或几十条集团航母游弋,不容许小型甚至中型的独立出版社这些小舢板裹乱,那么“弱者”只有死路一条。反之,政府只当裁判员,让强者、弱者们按照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搏杀,由读者用钱包来投票,具备核心生长力并全神贯注于出版的弱者,未必死路一条。再斗胆畅想一下:如果政府不仅用“看不见的手”做好不偏不倚的裁判工作,而且用“看得见的手”——资金扶持来扶贫济弱,今天的小奥拓明天长成大奥迪的神话,未必不能实现啊!
顺便说一句,按照生态学的观点,一个生物群落的构群物种单调,无论是原生的还是人为干预次生的,其生存能力和价值都要大打折扣。再者说,假设一个花木公司重组合并后只剩下会种牡丹的园丁了,那喜欢月季的人会深感遗憾。就我个人来说,牡丹虽好,我独钟情于牵牛花,不用施肥浇水,也能长得柔情万千、牵肠挂肚的,多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