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题目:书中自有真善美
赵信(考古所)
这本书用较为完美的形式客观地展现了白老积极向上的一生和真善美的一面,用真、善、美的形式展示了白老身上散发出来的真、善、美
——真实真诚、真心善意和人格之美。
最近,我从朋友手中获赠一本由学苑出版社出版的新书《定陵发掘现场指挥——白万玉》,作者陈仲华(白万玉的外甥女),合作者吴若茂,实际上这是他们夫妇俩合写的得意之作。他们文学功底深厚,叙事清晰到位,描写恰到好处,其笔下人物活灵活现,可谓妙笔生花。
凑巧的是,我的一位老同事最近陪外地友人游览定陵博物馆时也刚刚在该处购得此书,他如获至宝,读后更是连连叫好。其实,这本书表面上朴实无华,但意境深厚,很容易让读者沉浸其中。我也被深深吸引了,只翻了几页就情不自禁地想往下看,恨不得一下子看完。
在这本书中,作者首次披露了中国考古界老前辈白万玉先生鲜为人知且颇具传奇色彩的考古经历,尤其是现场主持发掘定陵前后所发生的种种曲折情节和惊险场面,既生动传神、引人入胜,又张弛有度、拿捏精准。对于考古爱好者来说,这本书值得一读。我和几位老同事都在文博领域工作多年,良师益友也不少,据他们反映,从这本书的读者反馈信息看,评价颇高。
数遍通读全书,仍感意犹未尽,整体感觉内容精彩,让人爱不释手。由于感受颇深,故急于和爱书人分享阅读该书的乐趣。总的来看,全书之精华可归纳为三点,即“真”、“善”、“美”。
真诚应该是纪实文学创作的灵魂,而真实则是纪实文学创作的根本。这种理念始终贯穿于《定陵发掘现场指挥——白万玉》全书。无论是大背景的阐述,还是小细节的描写,作者都能做到有根有据,而毫无哗众取宠、夸夸其谈之词。从作者叙述凿凿事实的过程中,读者可以看出他们付出了一番努力,甚至是代价,因而更显得难能可贵。
阅读此书,字里行间充满了善意。无论是结合情节联系主题讲故事,还是品历史,书中都闪耀着扬善惩恶的光芒,甚至对某些谬误之举进行批判时,也能以治病救人之善心,行和风细雨之善举,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以理感人,以期对方作出善意回应,并改错纠偏。我觉得这样就很好。文艺批评以及其他善意批评都应该提倡这种既严肃认真又宽容大度的姿态,以使争论双方都能心悦诚服,各有所获。这是大家热切希望的。
此书之美,最显而易见的是形式之美。为了突出主题,该书采用倒叙的方式,以增强层次感,从而更好地为内容服务。经过这样艺术地布局谋篇,各个章节丝丝入扣,一气呵成,整个布局既突出了重点,又像行云流水般顺畅自然。因而,读者捧卷品读不感烦闷,反而激发了愉悦的心情通读全书,加上内容丰富、精彩,进一步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
此外,该书之美还表现为内容之美。纵观全书,处处洋溢着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气息,较好地诠释了“平凡中展示非凡,细节决定成败”这样深层的道理,没有惊天动地,照样能够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书中这些“美”的积淀,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白老对中国考古事业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从而彰显了白万玉这个平凡而高大的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一些亦叙亦议的章节中,充分展示了理性的光辉和柔情的氛围,使人乐于接受,进而由衷地理解和信服。例如在“由安特生的中国情结想到的”这一章中,作者层层剖析,句句彰显真情,议论既客观中肯,又合情合理,读后令人如沐春风,颇有议论文的辨析力兼散文诗的美感。
书中充满细腻而动感的描写,这样的情节随处可见,不胜枚举。有些警句式的描写富有创意,有些甚至饱含诗意,像磁石般富有吸引力。通过这些生动而传神的描述,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白万玉跃然纸上。限于笔力,我无法全面总结该书的精妙之处,也恐挂一漏万,剩下的就只好由对这本书感兴趣的读者自我体味和揣摩了。
白老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茫茫大海中的一滴、连绵沙丘中的一粒,再普通不过了”(该书“导语”),一位考古技术专才,在其整个考古生涯中作出了一系列非凡的成绩。我们无意把白万玉人为地拔高成一个“完人”,但在他的身上确实散发着一种特质,朴实而自然。
这本书用较为完美的形式客观地展现了白老积极向上的一生和真善美的一面,用真、善、美的形式展示了白老身上散发出来的真、善、美——真实真诚、真心善意和人格之美。这就是该作品的成功之处,值得肯定和赞扬。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作品本身就削弱甚至损害了主人公的特质。庆幸的是,这本书做到了。这是我们感到十分欣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