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华文化拾遗补缺的光大者——《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专访我社孟白社长

发布日期:2017-10-20 0:00:00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7年10月20日第03版


(点击图片可查看原文)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7年10月20日 第2374期)专访我社孟白社长,刊发题为《做中华文化拾遗补缺的光大者》一文,以下为原文内容:

白手起家,没有资金支持,没有“封地”,在这样的背景下,学苑出版社走过30年,走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之路。“当然,如果学苑社不是坚定走这一条路,至少能比现在富1倍。”学苑出版社社长孟白口中的“这一条路”在学苑社的官网上一目了然,即致力于中华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2017年,学苑社迎来了而立之年,这也是孟白任职学苑社社长的第22个年头。30岁的学苑社很年轻,却积累了厚重的文化底蕴,这得益于特色——以“非遗”为核心,包含了中医药、民俗民间文化、戏曲、历史景观、专题古籍文献整理等领域的体系化、规范化、规模化。在孟白看来,学苑社一直在与时间赛跑,通过出版,争取为后人留下更多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学苑社的30年,可以说是进行文化拾遗补缺的30年。时代在变,生活方式也在变,学苑社更愿意将自己定位为“记录者”,把精力集中在基础文献资料、田野作业材料以及研究成果的收集、整理与记录上。

做文化的“搬运工” 集古今之大成

中华五千年存留了大量的文化精华,对已有成果进行收集、整理是学苑社进行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途径。作为非专业出版社,孟白将学苑社定位为“专业性出版社”,即在出版中时时体现专业性。这种专业性让学苑社在中医药、民俗民间文化、戏曲、历史景观、古籍整理等出版领域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

“全国五分之三的出版社都在出版中医药图书,而学苑社却能多年稳居前十名之内。”据孟白介绍,近年来,学苑社中医药图书出书量、图书重印品种数、重印次数等都在稳步增长。学苑社将中医药图书出版重点放在医案、方药的勘误、整理和研究上,形成了以中医学术、中医古籍类为主,大众健康类图书为辅的出版格局。截至目前,学苑社共出版2600余种中国传统医药图书,共计约15亿字。

在采访中,孟白提到,事实上,医案、治病都是个体化的事,而出版的目的是尽可能地让图书进行广泛传播,这二者在某种程度上是矛盾的。因此,学苑社在出版中医药图书时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度的把握,杜绝夸大、渲染,“不能把只对一些人群的某种病症有效的疗法、药物说成包治百病”;在选题策划上,学苑社逐渐从药方整理向医案整理倾斜,因为医案更容易让读者了解治疗的来龙去脉。

学苑社要做的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收集整理,还对行将消逝的文化大力“抢救”。孟白认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在与时间赛跑,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全球化、现代化、市场化进程加快,人们价值观念发生变迁,传承者自然衰亡等各种原因,“非遗”文化的存活、延续和发展变得十分脆弱,甚至面临逐渐衰弱乃至部分传承中断的危机,出版人有责任和义务对行将消逝的文化进行记录。出于这样的使命感,学苑社出版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图书,截至2016年,出版了2000多种共9亿字、10万余幅图像的民间文化、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文物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文献资料,内容覆盖古代木刻版画、剪纸、年画、农民画、织锦、绣品、皮影、传统纹样、民间习俗和信仰、民间文献、民国期刊、西部人文资源等。

从2009年开始,孟白组织策划了“故园画忆”丛书,用绘画的形式记录全国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文化遗存、风俗礼仪场景、生活方式等,目前已积累全国城镇、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绘图1万余幅、出版图书70余册。学苑社还在多地举办“《故园画忆》全国联展”,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人传统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各地各民族的风土人情,感受中华文化多彩的魅力。

 “戏曲图书是学苑社在十几年前当所有出版社避之唯恐不及之时开拓出的新领域。”孟白补充。学苑社的戏曲图书,除了收集各朝代经典戏曲曲本外,还注重通过传承人的口述及活态演示,抢救整理出了一大批经典但无音像资料、且已有几十年未曾上演过的剧目,出版了囊括200多出戏的《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

与学界交流时,孟白感到研究人员在进行课题研究时,常常耗费大量精力去收集资料,殊为不易,因此,学苑社在文史古籍的整理出版中,更注重收集、整理、出版有重要保存、学术研究、传承价值的古籍文献,甚至不惜花重金收购流散海外的经典古籍。在策划古籍项目时,学苑社不贪大,但求全,尽量囊括相关专题尽量多的文献资源。目前,学苑社出版了“中国藏学汉文历史文献集成”(198卷)、《湘西苗疆珍稀史料文献集成》(34卷)等有影响力的古籍图书。学苑社的版画整理在出版业内排名前列,代表性作品有《明代版刻图释》《宋元版刻图释》等。

多形式再现传统文化魅力

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有着独特的魅力和生命力,在孟白看来,学苑社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要“把人类的‘来路’、曾经存在过的‘世界’一点儿一点儿地复原出来”,借助出版的力量,借助现代技术让传统文化得以“焕发生机”。

从14年前开始,学苑社就一直在坚持做一件事——编绘和出版“历史景观复原图”。孟白认为,出版的形式不仅仅有纸书,文化复原还需要多方面的创新。所以从一开始,“历史景观复原图”的定位就不是古地图的简单复制,也不是传统文献资料的汇编,而是将多学科的研究成果综合反映在一张复原图上,将特定区域的地形地貌、名胜遗迹等地理景观和民俗文化等人文景观相融和,提供更宏观全面、更准确揭示来龙去脉的历史文化图景。

学苑社的“历史景观复原图”按线、点两个层面规划,分为长卷和单幅图两种产品形式。长卷以某条“线”为表现对象,如历史文化街巷、长城、交通线、蜀道、茶马古道、丝绸之路、海岸线、山脉、河流等,由一幅长卷组成;单幅图以某个“点”为表现对象,如城市、乡镇、村落、园林、景点等,由一幅或若干幅图组成。这两方面的选题资源均十分丰富,这也意味着这一产品线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学苑社还扩充了“文化路线”方面的选题思路。目前,学苑社已经编绘、出版的复原图有《承德老街》长卷、《圆明园原貌图》《颐和园》《重庆母城老地图》《青岩古镇》《大汉长安复原图》《盛唐长安复原图》《平遥古城》等,被地图界、史学界和美术界称为“一种新的出版样式”。

孟白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出版不应只停留在纸质出版,而应该更偏重于“传播”,出版人要敢于并善于通过数字化技术和新兴渠道进行文化传播。在数字出版领域,学苑社已开发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资源总库”,截至目前,入库资源3200万字、珍稀图片7000余张,成为中国传统戏曲领域学者、研究者、爱好者在网上查找资料、交流的重要平台,已获得“优秀互联网创新项目奖”和“年度数字出版优秀品牌”等奖项。

不以善小而不为

学苑社30年的发展正经历了中国出版业从弱到强的历程,也遇到过很多机会或者说是诱惑,孟白坦言找上门来马上就有钱赚的商机太多了,比如养生类图书、教辅类图书,这时考验的就是出版社的定力了。“书稿中有违背科学的东西,哪怕正在流行的,我们也坚决退稿。决不能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不顾出版人的社会责任和良知。作为一家以‘民主’与‘科学’为宗旨的民主党派的出版社,我们的策略是寻找那些大社忽略或者不太看得上但重要的领域,重点选择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板块,而且认定了就坚持去做。”

就传统文化中的中医药、戏曲、民俗民间文化等领域,刚开拓时学苑社自身的实力也都比较弱小,然所谓不以善小而不为。以一小社之力30年努力耕耘,学苑社在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出版成就斐然,而这样的出版方向和资源积累正契合了当下国家大力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要求,这无疑预示了今后学苑社将会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

谈到出版业的未来,孟白认为,出版业应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变革更是传统出版人要紧紧抓住的机会。纸质图书不会消亡,学苑社也在探索运用其他介质来做传统文化的出版,还要让互联网时代的读者能够接受进而喜爱中华优秀文化,学苑社正在积极通过多元经营深挖传统文化的价值。目前学苑社的文创产品生产初见成效,开发了故园画忆和濒危植物的日历、月历、DIY挂画,同时已对重庆合川钓鱼城、磁器口等地的旅游文创产品、里耶秦简博物馆等博物馆的特色文创产品进行系统开发。在以出版物形式进行呈现外,“历史景观复原图”的开发价值也值得期待,如可以制成丝绸、铜板、瓷器、玻璃等不同材质的工艺品,之后还有望成为“网游”、影视作品创作的背景素材。 

在采访时,孟白不无兴奋地告诉记者,已在重庆选址并签订协议,租用一座古宅大院,修复后建设“学苑书院”,一是作为特色图书馆,收藏、展阅珍稀传统文化文献,二来用作传统技艺传习所,分期分批延请全国各地非遗传承人驻馆,演示和收徒教授,向公众开放,并安排青少年亲身体验等。“这无疑是学苑社多元化经营的重要尝试。”

对于孟白来说,而立之年的学苑社少了些迷茫,多了些坚定,也逐渐放开思路,在坚持主业积累而外,学苑人正在致力于让多年“拾遗补缺”的成果实现有效转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所知、为民所用。(文/孟 叶 李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