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心女士住在大连中山区一所干休所里,她经常浏览网上最新解密的一些近代史料。对此,她并不仅仅是爱好,更多的是源于她特殊的身份,因为那些史料或多或少都与她的父家或夫家的命运交织在一起。
上世纪80年代初,她多方搜集资料,写出了《冯玉祥将军魂归中华》一书。此书的发行,为促成党中央召开纪念冯玉祥将军诞辰100周年会议起了很大推动作用,邓小平随后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冯家第二代。从此,她成了权威的冯玉祥研究专家。
2007年,她在自己写的《冯玉祥将军魂归中华》、《爱国名将冯玉祥》和整理的《冯玉祥自传》三书的基础上写成《传奇将军冯玉祥》,不仅反映了将军一生所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还首次独家披露了将军黑海遇害的真相。
余华心女士安居在大连一直笔耕不辍,如今儿女事业有成,她更是颇多欣慰。
在大连住了近30年
2月8日下午,在大连中山区一个军队干休所里,记者见到了余华心。饱满的面容,红润的气色,优雅的谈吐,缜密的思维,这一切很难让人和她的年纪联系起来。宽敞明亮的大厅,摆满了形色各异的奇石,老人喜欢收集石头、弹钢琴,还喜欢喂养流浪的小动物,并会给流浪猫们照上一张张“全家福”,摆在书桌上观赏。
从1983年,跟随时任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副院长的丈夫冯洪达来到大连至今,余华心在大连已经住了近30年,这也是她从少年时期起,辗转北京、上海、青岛、烟台等城市后,定居时间最长的一个城市。
13岁时为救父亲,两次去李宗仁家
1934年,余华心出生在济南。当时,她的父亲余心清36岁,母亲刘兰华则已经45岁了,她是余心清夫妇唯一的孩子。
1947年9月26日,北平地下党的秘密电台被国民党特务机关侦破,正积极争取孙连仲起义的余心清被捕。当时,余华心正在北平贝满女中读书,那里也是母亲的母校,而母亲则远在美国治病。为了救父亲,年仅13岁的余华心到处找关系营救父亲。适逢李宗仁在北京,于是,她去了李宗仁家,向他问询父亲的下落,但李宗仁什么也没说。失望地回家后,余华心为父亲收拾好了衣物,几天后第二次去了李宗仁家,请他把衣物转交给父亲。
1949年初,余心清在南京获释,余华心给父亲说起这一段经历,父亲告诉她,衣物他后来都收到了。
1953年,初识冯洪达,结下一世情缘
1953年,余华心就读复旦大学中文系。这年冯玉祥的幼子冯洪达从苏联巴库海军学校海军指挥专业毕业回国,被分配到上海的海军东海舰队。1948年,冯玉祥黑海遇难后,冯洪达经毛泽东和朱德同意,进入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学习,后转入苏联巴库海军学校学习。冯洪达身材高大,面庞方圆,长相酷似父亲冯玉祥。余心清的一个老朋友热心地牵线介绍余华心和冯洪达认识了。在上海大厦的一场舞会上,冯洪达对容貌端庄漂亮而又有“才女”之称的余华心一见钟情,从此结下了一世情缘。
其实,冯余两家早年就有着密切交往。早在1935年,当冯玉祥组织领导的抗日同盟军被迫解散,二次隐居泰山时,在同盟军中任总务处长的余心清带着妻子和一岁多的女儿余华心,也上山居住,那时尚不懂事的余华心就见过冯玉祥。1943年春节,母亲刘兰华带着九岁的余华心去给冯玉祥拜年,冯玉祥留她们吃完饭后,把她们领到书房,给母女俩每人画了一幅蔬菜水彩画,给余华心画上的题词是:“红萝卜,紫茄子,味都好,味都香,大家多吃些,一定打过鸭绿江。”只是,连给自己的子女都不曾作画的冯玉祥没有想到,他破例给这个9岁的小女孩作画竟然会与日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天缘巧合,当年的小女孩成了他的儿媳妇,并为他著书立传。
1980年,《冯玉祥将军魂归中华》一书促成了冯家落实政策
1956年,余华心从复旦大学毕业后,去了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生班。不久,康生一纸令下,学员们下乡的下乡,分配的分配,余华心被分配到青岛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任编辑。1958年,她和时任海军北海舰队驱逐舰副舰长的冯洪达共结连理。
然而,美好的生活却没长久。“文革”开始后,冯洪达被下放到连云港放鸭子,余华心则下工厂,去“五七干校”,这对恩爱夫妻被迫开始了长期分离的生活。“文革”期间,余华心的父母相继被迫害离世,这让她心伤心痛,却无能为力。
“文革”中,余华心因为1947年父亲被捕后,曾为避开特务的跟踪,经母亲安排短暂地在一对美国传教士夫妇的家里住过,而被怀疑为美国特务,没完没了地调查。当时,冯洪达落实政策调到了烟台基地,而余华心却因为背负着这些所谓的历史问题,不得已去了烟台张裕公司当了一名葡萄酒包装工人。
繁重的劳动之余,想到父亲的含冤离世,余华心开始了命运的又一次抗争,多次进京找有关单位申诉无果。“四人帮”倒台后,她再到北京,要求给父亲平冤昭雪。在她的不懈努力下,1978年10月,在八宝山举行了隆重的余心清平反昭雪大会。“我父亲是第二个被平反昭雪的。”采访时,余华心感慨地说。
“文革”结束后,余华心调到了海洋地质研究所资料室工作。单位里评先进,她先被提名,后又被拿下。“后来我才知道,有个副市长的女儿向领导反映,说一个大官僚、大军阀的儿媳有什么资格当先进?”
余华心愤怒了,“文革”都结束了,冯家怎么还能被如此对待!她给组织打了报告,提出要写冯玉祥的传记。经同意后,为了收集更多的资料,她到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北京图书馆查阅了大量史料,还走访了能联系上的冯玉祥将军旧部故交尹心田、彭秉信、吴组缃、赖亚力、吴茂荪等叔辈,获取到了很多不为人知的第一手史料。
在写这本书时,她一个人住在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的办公室里,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书稿。改第三稿的时候,她三天三夜都没睡觉,一天写一万多字,手指疼得厉害就用胶布缠起来,还是痛得钻心,“当时急着赶,就怕政策变,这书晚了就出不了。”完稿后她体重掉了30斤。
1980年,近20万字的《冯玉祥将军魂归中华》出版,卖出25.4万册,书中首次披露了冯玉祥反美援蒋、争取民主等一系列动人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而对于冯家,这本书的意义非常重大。1982年,中央安排了隆重的冯玉祥百年诞辰纪念大会,散落各地的冯家后代聚集北京,连远在美国的冯洪志父女也来了。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接见了冯家的第二代,谈及许多往事,他说冯玉祥“是很值得我们纪念的人物,他一生有相当长的时间为国家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建立了丰功伟业。”
1983年,冯洪达调任大连舰艇学院副院长,随后又被任命为院长。1984年,国庆35周年大阅兵,冯洪达亲自组织和训练海军方队,圆满完成任务,受到中央军委的表扬。1990年1月,冯洪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1993年,冯洪达不幸病逝。“他是同仁中第一个在任上去世的。”近20年过去了,对记者说起往事,余华心仍是无限哀伤。
欣慰子女各有所成
但悲痛之后,余华心的脚步却并未停止。2007年,是冯玉祥诞辰125周年纪念日,《传奇将军冯玉祥》出版面世。在这本书中,余华心还首次公开了1948年冯玉祥黑海遇难的详情和真相,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而今,虽然一儿一女并不常在身边,但余华心却很为他们欣慰。
女儿冯丹龙山东大学外语系毕业后,曾在大连理工大学管理系当外语老师。1984年,中美两国政府达成协议,为中国培养MBA。经过考试,冯丹龙成为了中国第一代MBA。当一家叫辉瑞制药的美国公司在大连招聘时,她应聘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代外企员工。如今,冯丹龙是公司企业事务部总监,大连市政协常委。2011年10月,作为冯玉祥的孙女,她被邀请参加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说起儿子,余华心没有多谈。“他很优秀,为人做事一直很低调,他曾经是解放军最年轻的副军级干部之一,现在是正军。”
小儿子冯洪达留学美国时,他每次给儿子去信,总要细心地附上关于国内政治大事的剪报,培养孩子从小关心祖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1946年到美国后,冯夫人李德全和孩子在家务活上各有分工,每人一周轮流做饭,小儿子冯洪达还兼着杂务跑外。为了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技能,冯家的男孩也必须学会织毛活、简单剪裁和踏缝纫机。
曾经在沈阳驻防,在朝阳剿匪
在历史上,人们知道冯玉祥在陕西、河南实施新政,大力办学。不过,很少有人知道,他早年还在辽宁的沈阳、朝阳一带驻防剿匪,而且也留下了不错的口碑。
1907年,徐世昌由邮传部大臣调为东三省总督,25岁的冯玉祥奉令跟随他由南苑开赴新民府(现沈阳)驻防。当时,他是三营后队队官(相当于连长)。新民府周围土匪很多,抢劫百姓,无恶不作。冯玉祥奉命带一连人马赴朝阳剿匪,擒获土匪头子孙景山。孙景山以3000大洋贿赂冯玉祥求释,被冯玉祥拒绝。考虑到匪首人际关系复杂,恐怕有变,冯玉祥当即下令处死孙景山。果不其然,第二天标统范国彰和军法官就前来要提走犯人,但为时已晚,冯玉祥背上了擅杀的罪名,有功变无功。当时这个案子影响很大,上峰极为重视,总督徐世昌电令将孙匪就地正法,还嘉奖了冯玉祥3000大洋,无功也就又变有功。
大火是“烈性炸药引起的”
冯玉祥将军遇难的真相,长久以来始终是个谜。当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说他在舱里放电影,不慎胶片燃烧,引发火灾。然而,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余华心在给记者的讲述中也提到了将军遇难的真实原因。
1948年7月31日,冯玉祥一家人冲破了国民党特务的重重围困,在纽约登上了“胜利”号回国准备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漫长的航行到了9月1日,“胜利”号行驶在黑海上。午餐过后,冯玉祥将军半倚在床上,向两个女儿讲述着他1926年去苏联时的情景。突然,一丝黑烟从紧闭的门缝中涌进包间。
“是冯玉祥的小女儿晓达首先发现着火的,她头一个冲了出去。”余华心曾听丈夫冯洪达多次讲述过那场惨烈的火灾,“冯玉祥紧跟着冲出去,但火就是从过道和楼梯上烧起来的。”冯洪达的房间恰好在船的另一边,起火比较晚,机敏的他用太平斧劈开父母房间的窗子,救出了昏迷不醒的母亲,“当时房间里全是烟,他用灭火器喷了半天,才发现父亲头朝里、脸朝下躺在门口的地板上,再也叫不醒了。”
这场蹊跷的大火,最终造成包括冯玉祥和冯晓达在内的200余人遇难。至于起火原因,直到1982年夏天,与冯玉祥同船回国的秘书赖亚力和夫人朱虹到青岛疗养,约见冯洪达、余华心夫妇,才讲出了事实的真相。“他告诉我们,苏联最后有个调查报告——那场大火是烈性炸药所致,否则难以解释为什么是多点要害部门同时起火,但是谁干的到现在也不清楚。唯一能确定的是,那场海难不是意外,而是谋害。”而这个结论,冯玉祥的夫人李德全直到去世时都没有被告知。
每一次变,都是利国利民的进步之变
2010年,南方一家杂志曾经以《百变冯玉祥》为题,做了一期关于冯玉祥的文章。文章发出后,一些朋友以及冯玉祥旧部的后代们给余华心打电话,认为内容虽好,百变之称略带贬义,颇为不满。在采访中,谈及此事,余华心却很豁达。
“其实,要看你从什么角度怎么理解这个变了,第一次‘变’参与滦州起义,主要目的是反对清王朝;第二次‘变’发动北京政变,主要目的是反对军阀混战;第三次‘变’发动反蒋战争,主要目的是反对蒋介石独裁。这样理解下来,百变没有什么不妥。”
当记者问如何总结评价冯玉祥的一生时,余华心略微沉吟后说:“他的一生是爱国爱民的一生,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