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博物》杂志博物课堂特邀我社孟白总编辑作“改善环境——让濒危植物不再濒危”主题讲座

发布日期:2019-07-16 来源:


中国国家地理《博物》杂志(7月刊)推荐了我社《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绘谱》一书,并特邀孟白总编辑来到博物课堂直播间,进行了一场精彩的线上讲座。讲座以“改善环境——让濒危植物不再濒危”为主题,探讨了关于珍稀、濒危植物的有趣知识,让我们重新审视自然环境保护问题。

《博物》杂志内容总监刘莹,首先介绍策划这期讲座的缘起——

有一天,我收到了一本特别漂亮的书,这本书很不一般,手绘中国的珍稀濒危植物。它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种装订好的书,而是一个大的木头盒子,约50cm*50cm,里面是单张的一页页纸,有好几百张,很厚的一本。每张纸上画着一种植物。这些画采用了传统的中国画手法,非常细腻、写实、漂亮。

每幅画的背面还有一幅关于植物的局部画,以及对植物本身的介绍、分类和濒危程度等等。当时看到书觉得特别感动,每一张画单拿出来都像是一个艺术品,可以镶上镜框摆在家里。我们在《博物》杂志上推荐了这本书的简装版。

1.jpg

《博物》杂志其实做过很多关于博物画的内容,类似这套具有中国意境的写实的博物画是特别少见的。这套书既有很强的知识性,又有非常高的艺术性,特别棒。

因此,我们请来了这本书的策划者之一——孟白总编辑,也是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对科学方面的内容有很多的感想,让我们一起探讨有关濒危植物的话题。

2.jpg

《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绘谱》

(第一卷 蕨类植物·裸子植物)

主编:印 红

审 核:刘全儒 冯金朝 孔宏智

绘 画:张 浩

撰 文:惠岑怿

学苑出版社 2019年4月出版

北京雅昌艺术印刷有限公司

本绘谱收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1999年)和《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规划(2011—2015年)》中的358个物种,根据植物的不同习性,从群落形态、个体, 以及花果特征细节等方面,以中国传统绘画形式描绘,并配以严谨的文字介绍,集科学与艺术于一身。

这是首次系统、完整的以中国传统绘画手法,描绘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的尝试。本绘谱在多位权威植物分类学家的悉心指导、严格审核下,由画家创作而成,经三年多的不懈努力,第一卷(蕨类植物·裸子植物)终于面市。它将植物科学画技法融入中国传统绘画中,在保持画作准确性、严谨性的同时,着力展现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独有的东方韵味。


讲座知识点回顾

300_副本.jpg

学苑出版社总编辑孟白

01 什么是濒危植物?在讨论濒危植物的时候,到底哪些才算是濒危植物?我们又要如何定义呢?

孟白总编辑:

这些濒危植物或者珍稀植物未必是漂亮的、奇特的植物。那什么是濒危植物呢?顾名思义,所谓濒危植物是由于环境变化面临绝种危机的植物(植物生长的环境和一百年前、一千年前、一万年前不一样了),统称为濒危植物。除了濒危植物外,还有一种叫做珍稀植物,即尚未列入濒危名录,但已经有濒危趋势的植物。这些植物的特点是,在过去可能分布很广、随处可见,甚至是在各大洲都能看到;还有的分布不是很广,但曾经也是郁郁葱葱、繁衍茂盛,但如今的数量很少。珍稀、濒危植物,在《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绘谱》一书中都有收录。

濒危植物集中生长的地区面积很小,大家很难一睹芳颜,因为这些植物都是分布在人迹罕见的地方,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基本上都灭绝了。那么还有一些在深山老林,在人类进不去的地方,可能还有残存。一般来说植物的分布地区可以数以几十、几百、几千平方公里来统计,但是所提的濒危、珍稀植物远远没有达到这种分布面积,说不定哪一天、哪一个季度、哪一个年,一场自然灾害或者一次比较明显、强烈的自然变化,都有可能造成现在的一些濒危植物的彻底灭绝。

所谓分布区很小、数量稀少,我们指的是自然界,是在野外自然生长的珍稀濒危植物,不包括人工培植、人工干预下生长的植物。有很多在自然界已经列入濒危的物种,可以移植到植物园、林场,也可以作为盆景、观赏花卉进行培植,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我们常见的银杏,到处都可以栽种,实际上在野生环境下生长的银杏,已经很难见到了。再比如苏铁,栽培之后作为盆景或公园里的观赏植物是很常见的,但它们在野外几乎不存在自然生长的状态了。

作为关注大自然的出版社、出版人,我们能做的事情是记录,用更好的形式将这些珍稀濒危植物表现出来。让更多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对它们有所了解,并且产生一种感情。

02 环境是影响植物的重要因素

孟白总编辑:

植物生长的环境,是制约它们的关键因素。目前已有的科技条件下,人工栽培植物不成问题,但是植物在人工干预下生长,与自然生长在大自然里毕竟不同。自然界一块块地方,由于环境不同(气候、土壤、水质等等因素不一样),只能生长某些种类的植物。一旦环境条件改变了,这些生长的植物也许会濒危甚至灭绝。

造成濒危植物灭绝有很多的原因,比如灾害、天气变化。例如,有的地区是长年不下雨雪,几十年、几百年都不降雨雪,突然冬季降雪并产生霜冻,就会造成植物的死亡。还有比如地质变化,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等造成山体变化之后,使得河流断水,原来沿着河谷分布的植物,由于没有水的来源,造成死亡。另外还有一种威胁是外来物种的入侵,原来不是本地的植物,现在也在本地蔓延,而它的生命性极强,像强盗一样将原有本地植物吸取的水分和营养霸占,造成本地植物的灭绝。

濒危植物对环境变化有指示作用。植物生长的环境、生存的状态好或不好,是大面积死亡还是茁壮成长,能够表现出它所生长的环境的一种状况。这是一种即时的作用。从长远来看,通过化石,通过从地下挖掘出来的一些古树的年轮,也能推断出这些树木在当时生长过程中的环境变化。

植物对于环境的指示作用,一种体现在植物分布区的变化,比如某一种植物或者某一个植物群落,几百、几千、几万年前分布面积很大,而现在面积缩得很小,且不再是连绵一片的,呈现点状、岛状。还有一种是指生长在同一个小的群落或者空间里的植物,相互之间有着伴生、共生的作用。一个很小的群落里,既有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还有苔藓、蘑菇,和其他一些低等植物,包括树干上的树挂,以及寄生在上面的各种各样的低等植物。

无论是高等还是低等的植物,它们长在一起,互相是可以起到作用的。有些是相伤、相杀的,比如有一种绞杀植物,一旦附着到另一种植物上面,会慢慢将其绞杀死。但更多的植物之间有着共生或伴生的关系,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比如有些乔木,种子发芽长出树苗需要遮蔽阳光,就要长在一棵树底下,这棵树的树冠上密密麻麻的树叶可以起到遮挡作用。当嫩芽长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就需要阳光了,甚至比原来在它头顶上的那棵树长得还要高大。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需要的生长条件是不同的,有时怕阳光,有时又渴望阳光,对水的需求也是如此。除了群落之外,再大一点的范围还有区系。植物区系往往是由很多种群落构成的,这种分布、蔓延,有它的一种规律。现在我们所讲的分布区,不一定全是块状的,有时是条状的。比如一条几十公里、几百公里长的河谷,这条河谷里的植物可能是同一区系的,相反,与它相隔几公里之外,河谷两边的山脊线的分水岭之外,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植物区系,虽然两地相距得并不远。

几十年、上百年来,植物学家和相关学科的学家一直在研究植物生长状况的过去和现在,目的是为了找出植物生长受环境因素影响的规律,尤其是对于我们人类所生活的地球这个自然界的规律,为今后更好的改善环境、保护生态找出方法来。从这个角度来讲,濒危植物的指示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03 青少年如何进行野外考察,如何观察、记录植物及其生长环境?有哪些注意事项?

孟白总编辑:

我特别希望青少年能够走出去,到一些野生植物所生长的地方看一看,将自己所有的感官都打开,去感受真正野生环境下森林、草原的气息,观察植物的姿态、颜色,用手触摸植物的质地,包括去观察在森林、草原和各种植被中栖息的鸟类、爬行类、小型哺乳类动物的生存状态,这是在人为干预的情况下不可能看到的,也是我们看书、电视所得不到的。可以做一些采集,还可以“拉样方”,统计单位面积上有多少种植物,这种植物是什么状态,有多少数量。再深一步,还可以做一些“辨识”,比如这棵草是什么植物,那棵树是什么植物。同时也可以做记录,比如我今天看了多少种植物,哪些植物和哪些植物是生长在一起的。

到大自然去观察、辨识、记录、采集,应该分两个维度,地理维度和时间维度。地理维度是指在不同的地方,比如在东北、长江中下游、广东、四川重庆,不同的地方由于温度、降水量等气候条件都不同,就会生长不同的植物。除了水平的比较外,还有垂直的,比如站在同一个地方、不同海拔高度的对比,尤其是海拔较高的山上和山下,生长的植物是不同的。从时间维度上来说,同一个地方在春夏秋冬不同时间段,都有不同变化。了解一个植物群落甚至整个植被在不同季节的变化,甚至可以常年观察同一个地方,五年、十年后有什么变化。

希望老师、家长让孩子有机会多到大自然去,可以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观察小区和学校的花花草草和边边角角,仔细看它们都有哪些种类,有哪些东西,这样不但能够增强和植物的接触,还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

我觉得兴趣很重要,所有有成就的科学家,都是对他们所研究的对象有强烈(浓厚的)的兴趣。许许多多少年学生到野外去,感受大自然,对大自然产生浓厚兴趣和感情,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植物动物学研究的后备人才。

来看看网友们对于珍稀濒危植物、环境保护等都存在哪些疑问和思考?

3_副本.jpg

微信图片_20190717100825_副本.jpg

了解更多讲座内容,可点击此处进入讲座直播间或扫描上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