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底村位于高黎贡山东面,怒江西岸。自设立赤恒底傈僳族调查点以来,整个村落都纳入云南大学的视野,纳入中国乃至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研究视野,成为“实验民族志”演系列中的重要参与者。 此次呈现的村民日志,既有作者自己与家庭私生活的记录,但更多的是对整个村落内外的整体描述。内容包括村民日常生产生活、人生礼仪、宗教信仰、教育等方面的内...
查看详情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和支持逐年加大,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迎来了一个备受关注和蓬勃发展的时期。汶川地震后,对文化遗产实施灾害和风险管理的问题引起了突出的重视。对文化遗产风险问题的研究也得到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关注。在中国进入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时期,文化遗产保护应该如何实施风险管理问题是本文关注的主要问...
查看详情云南大学景颇族调查研究基地位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西山乡营盘村,负责人为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李伟华博士。基地有志于打造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景颇族研究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这部日记从来没有局限于一个景颇村寨的仪式与日常,而是把全世界景颇族发生的事都与他所在的村寨进行对接,心里怀抱着整个景颇族的命运,与此同时,他也密切关注当地政府的一些政...
查看详情纳古镇回族人数、回族传统文化保存的完整性及回族经济发展的特点在云南省回族聚居区具有一定的典型性。2004年云南大学启动建设纳古镇回族研究基地和示范基地,目前,研究基地已经接待过来自美国、日本、埃及、沙特、缅甸、意大利、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国内一些大学的研究者。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冯瑜老师于2007年接手纳古镇回族研究基地负责工...
查看详情云南大学南溪村纳西族调查研究基地始建于2004年,基建总投资35万元,主体建筑为一栋标准二层纳西族民居式土木结构房,附带一栋古老木楞房,能够同时接纳10~15人左右的专家、学者、调查人员进行驻站工作学习。自2005年开始运作,到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七期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生田野调查(包括四期民族学人类学暑期学校),接待约150名来自全国各大院校以...
查看详情箐口村是从事少数民族生态环境、水文化、稻作文化、梯田稻作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旅游以及哈尼族文化等领域研究的福地,许多专家学者在箐口村开展调查研究,也有许多机构在箐口村建立研究基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基地是云南大学建立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哈尼族文化研究基地”,该基地由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
查看详情芭蕉箐是一个苗族自然村寨。现隶属于云南省昆明市富民县东村镇石桥村委会。属于山地农业地带,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旱地种植和家畜养殖。芭蕉箐现在仍然保留着相对完整的苗族传统文化,表现在服饰、起居、娱乐、丧葬、 婚恋、葬礼、节庆、祭祀、建筑、手工制作等各个方面。本书是中国文化的新民族志实验丛书之一。是当地苗族村民——文化持有者化书的。是严格意义上...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