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世纪以来的10余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话剧发展的最好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开放和进步,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具有百年历史经验的中国话剧已进入一个真正多样化的时期。
约50万字,剧照50余幅,分年度概括了2001至2012年中国话剧的概况,包括社会环境变迁,话剧创作、话剧生产述评,话剧展演(包括主流话剧院团、民间商业话剧团体的演出活动等,如集中展示的城市演出季、长年不断的全国巡回演出、蓬勃发展的大学生戏剧节、充满活力的民间剧社活动、日益频繁的对外话剧交流等),并对重要作家(如选择“极端风格”的王晓鹰、倾心动作艺术的宋国锋、擅长宏大叙事的孟冰、张扬现代感的黄定山、“善用流动画笔的灯光诗人”周正平,等等)、年度重要作品(如《孔乙己正传》、《赵氏孤儿》、《迷宫》、《到现在还没想好》、《半生缘》、《黑衣女人》、《窝头会馆》《四世同堂》、《戏剧的忧伤》等等)进入了深入的分析点评,勾勒出21世纪前12年中国话剧发展的轨迹,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出版价值。
本书采用综述与个案分析结合的架构,不仅有全景式的扫描,还有颇具现场感的“深描”,阅读者似乎被带进了一个个鲜活的“话剧现场”,作者冷静、理性而又专业的解读犹如画外音,告诉观众话剧看什么、怎么看……从某种程度而言,亦是一本实用的话剧鉴赏手册。
作者简介:
刘彦君:女,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9年至1991年在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任访问学者。活跃于戏剧理论界,多次承担国家“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课题。
戏剧著作主要有:《中国戏剧的蝉蜕》;《栏杆拍遍——中国古代剧作家心路》;《梅兰芳传》;《东西方戏剧进程》;《图说中国戏曲史》;《中国戏曲发展史》(四卷本,与廖奔合作);《中外戏剧史》;《中国戏曲发展简史》;《从传统到现代——戏曲本质论》;《戏剧鉴赏》等。多次获“国家图书奖”和“五个一工程奖”。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文艺研究》、《文学评论》、《艺术评论》、《中国戏剧》等全国性重要报刊发表戏剧方面论文、评论四百余篇。
精彩书摘:
周正平舞台灯光浅说我不是搞舞美研究的,是一个外行。因而只能从普通观众的角度谈一点对周正平舞台灯光艺术的感受。
我觉得他的灯光艺术很像他的为人,低调、含蓄。永远躲在后面。我和周正平老师不是很熟,几次在一起开会,发现别人都往中间坐,而他却总是在边边上找座位。让他发言时,他总是推说自己没什么好说的,把其他同志往前推。大家一块儿上车,他总是让了一个又一个,一直让到最后。因有事提前离会,会务组安排送我去机场的竟是一辆出租车。车上,司机师傅对我说他是周正平多年的朋友,不仅他是,而且这次会议会务组的同志也都是。惊讶的同时发现,赞赏他这种谦和、谨慎作风的不止我一个人。
为准备发言,我调出他在灯光设计方面的几个经典之作,反复观看,反复琢磨,想寻找出他灯光的奥妙,可是无论我想出多少办法去追索,还是找不到它!正在喟叹“隔行如隔山”时,忽然想到一个好主意,我把光盘换了一个制式播放。这下可好,当所有的光和色被过滤掉,舞台上只剩下“原生态”的道具和舞台设施时,简直可以用“惨不忍睹”
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