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及目录
本书尝试从刘辰翁于元诗的关系入手,抓住“陈简斋体”、“张力”诗学这两个关键命题(关于本书“张力”的内涵与使用,参见第八章第四节之二“同源异派:包恢与严羽、刘辰翁与诗学”),同时提出了“元诗学派”这一新的诗学理论命题,试图增强对元代诗学进行阐释的有效性,重新审视元诗本相,从而提升元诗的价值与地位,改变世人对元诗的偏见。
总的看起来,本书是想就宋元诗学史上的一些关乎全局的重大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个写作目的就决定了本书在基本研究方法上首先必须兼顾义理与考据。在某些历来被误解的问题上,本书尤其是加强了论证的实证性,当然,材料的丰富只是一个论证过程得以完成的基础,它本身不是目的,关键还是要经过一个艰苦的玄思冥想的过程,使得这些材料“活”起来,发挥他们作为证据的功效。此外,无论多么重大的诗学问题,都必须从具体的“细节”入手,方能获得令人满意的解释,因而本书的论述,也必然采用了微观与宏观相结合,个体特征与时代思潮相印证的方法,事实上,对于严羽诗学的阐释,假如脱离了具体的文化政治环境与诗学背景,忽略了“知人论世”原则,那是不可能得其要领的。
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