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浏览历史为您推荐

拉丁美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知识贡献与地方实践

纸质书定价:89.00电子书定价:

  • 作者张青仁
  • 责任编辑黄佳
  • 页数
  • 出版时间2024-12-01
  • 开本16
  • ISBN978-7-5077-6023-1
  • 版次
  • 印数0
  • 装帧
  • 所属分类文化

内容简介及目录

拉丁美洲是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行动的热点区域,这得益于拉美文化的深厚积淀,以及拉美国家对非遗保护行动的积极参与。本土文明的悠久历史,殖民主义的长期统治以及拉丁美洲国家本土发展道路的探寻,形塑了这一区域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截止2024年7月,拉美国家共有82项非遗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种族主义、殖民主义、资本主义与全球化对拉美国家持久的侵袭、掠夺与渗透,在相当程度上激起了拉美国家民族主义思潮的生成,使得拉美国家较早开始对本土文化传统的保护。拉美国家对本国文化传统的保护,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后,拉丁美洲多个国家加入《公约》,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在非遗的保护、传承与传播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超越国家的层面,拉美国家也在非遗的跨国传播、区域协作和文化外交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在文化成为世界冲突重要来源的当下,对拉美国家非遗保护区域实践的深度研究,对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兴起的历史、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理论,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的方式,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社会发展的路径,增进中拉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有着重要意义。
本书打破非遗本体研究和非遗的民俗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藩篱,以知识贡献与地方实践为抓手,梳理非遗保护在拉美兴起的过程,讨论拉美社会对非遗保护的知识贡献。基于对拉美不同国家的实地田野,关注拉美国家如何在制度层面上履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地方社区中推进非遗保护。本研究力求在为我国非遗保护提供经验借鉴的基础上,增进中拉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文化滋养。
本书的资料来源有三。首先是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本课题详细搜集了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规、制度文件,并对拉美本土学者非遗保护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其次,田野调查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课题团队于2017年至今先后多次在墨西哥、秘鲁和阿根廷开展实地田野。此外,项目参与者2018年11月至2019年7月对秘鲁文化部、库斯科文化中心进行调研,并对库斯科地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坎特利亚的保护进行了深度调查。

全书共四部分:
1.绪论部分,从宏观层面,梳理非遗保护在拉丁美洲兴起的历史以及拉美国家非遗保护的制度建设,呈现拉美国家在《公约》制定的知识贡献,梳理拉美学界对非遗保护的基本观点,阐明本课题的研究方法、资料来源与主要结构。2.上篇,墨西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理念与实践。3.下篇,秘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理念与实践。4.结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架起中拉文明互鉴桥梁。
本书作者多年沉浸于拉丁美洲人类学、民俗学研究,专业性强,且本书研究资料扎实,着眼于当下“非遗”和“文明共建”热点问题,出版该书具有较强的社会效益和学术意义。

评论(0条)

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