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昆曲博物馆系全国唯一的集昆曲的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以陈列、展演、保藏、利用、研究为宗旨的专业艺术博物馆。《中国昆曲艺术》系列由中国昆曲博物馆主办,坚持学术性、知识性、资料性兼顾,以昆曲研究者和爱好者为主要阅读对象,2009年1月印发《中国昆曲博物馆》(试刊号),2010年5月起开始正式印发《中国昆曲艺术》第1期总第2期。该系列自创...
1919—1949年间出现了一种以反映时代情境与民众生存状态为主的民间歌谣,其内容承载了20世纪头十年到40年代有关“革命”的社会记忆,同时也是顺应时代的产物,成为与时代“共名”的作品。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其解读与阐释需要依附于特殊的时代情境,但是它所承载的社会记忆转化为一种共同的文化符号,熔铸为社会的共同情感。本书通过系统梳理民间歌谣的流...
《中国音乐大典·音像编》是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大典”系列的一部分,计划收录约16万笔传统音乐作品的音像信息,并将其基本信息编目成册。传统音乐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丛书将按照传统音乐的音乐形态特点,分成戏曲、民歌、曲艺、舞蹈音乐、器乐和仪式音乐六卷。本丛书音像信息的搜集不仅涵盖了过去做“十大集成”时的成果,更增添了港澳台的...
《中国音乐大典·音像编》是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大典”系列的一部分,计划收录约16万笔传统音乐作品的音像信息,并将其基本信息编目成册。传统音乐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丛书将按照传统音乐的音乐形态特点,分成戏曲、民歌、曲艺、舞蹈音乐、器乐和仪式音乐六卷。本丛书音像信息的搜集不仅涵盖了过去做“十大集成”时的成果,更增添了港澳台的...
2020年恰逢汤显祖诞辰47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戏剧家,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抚州)、抚州汤显祖国际研究中心与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昆曲)传承基地联合发起“云上的汤显祖——汤显祖研究系列讲座”。本书是在北京大学2020年秋季学期举行的“云上的汤显祖——汤显祖研究系列讲座”基础上编撰而成的。 本书约21万字,黑白图片约4...
该书系京剧姜派(姜妙香)小生林懋荣及其友人和弟子所写的一系列回忆性质的文章结集。约10万字,照片100余幅,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从艺成长、姜派表演艺术浅谈、跟林懋荣老师学戏的点滴。附录为林懋荣先生整理的“姜派小生唱腔曲谱选”,包括《玉门关》《监酒令》《孝感天》《罗成叫关》《罗成托兆》《沙桥饯别》《辕门射戟》《白门楼》《群英会》《温凉盏》《夜...
1790年开始,以三庆为代表的四大徽班先后进京,众多名角同城竞技,花雅争胜,形成了深厚丰富的戏曲人文环境,孕育并催生了被后世誉为“国剧”“国粹”的京剧艺术。为纪念徽班进京230周年,2020年10月24日—25日,由梅兰芳纪念馆、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宣传部主办的“徽班进京与新世纪京剧发展学术研讨会”。《梅兰芳学刊》(第六辑)是对此次研讨会论...
《评弹艺术》为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连续性出版物,创刊于1982年,刊名由老一辈革命家陈云亲自题写,是国内唯一以一个曲艺门类为主的综合性艺术丛刊。该刊立足于评弹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致力于评弹舞台艺术的守正创新,是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评弹艺术评论与理论研究学术平台。创刊以来,《评弹艺术》搜集发表了大量的历史及艺术资料,如《南词必览》及...
单弦牌子曲是在北京岔曲和八角鼓演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曲种,是满族与汉族民间艺术彼此交融的产物,具有浓郁的北京地方特色。民国时期,单弦牌子曲蓬勃发展,涌现出荣剑尘、常澍田、谢芮芝、谭凤元、曹宝禄等代表人物,其中荣剑尘(1881-1958,满族,祖姓瓜尔佳氏)以韵味醇厚的荣派单弦,享誉全国。该书分上下两册,精装,收录北京市艺术研究所收...
《梅兰芳学刊》系列是梅兰芳纪念馆打造梅兰芳研究中心的重要举措之一,拟每年出1—2辑。本书系《梅兰芳学刊》(第七辑),是以第四届“梅兰芳研究青年论坛”论文为主,共收录论文22篇,约36万字,图片约50幅。此次研讨会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专家以及十余位青年学者,分别从表演理论、跨文化交流、梅派经典剧目的创作改编与演出等方面展开专题研讨。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