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亲历中国戏曲学院建校历史的专家们的口述史料合集,共收录有18位专家的口述资料。如《“老牛自知夕阳短,不须扬鞭自奋蹄”:钮骠的国戏情怀》《贯涌讲国戏的前世今生》《杨少春谈教学传统:理论与实践并重》《刘秀荣回忆从四维剧校到新时代的往事》等。通过这些口述资料,可了解中国戏曲学校(院)自1950年1月建立之后的各阶段校史,以及中国戏曲学院在...
对锦堂学校、吴锦堂故居及墓进行社会服务功能的数字化重构,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意义。当下,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展示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尤其是近二十年来,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对于文化遗产领域而言,三维激光扫描设备的不断更新和完善、高像素数码相机和高清数码相机的不断发展、无人机的广泛使用以及各种三维数据平台的组...
本书研究对象是海外中国学专著,采用了宽泛的中国学定义,即凡是以中国研究为主题的英文专著,无论是对中国语言、历史、文化、考古、音乐还是对现当代政治、经济、军事等等方面的研究,都在其研究的范围之内,也都是收集和研讨的对象。研究方法是利用欧美学术图书采购平台数据库的数据对海外中国研究专著出版与趋的开展研究,这个平台是一般学者无法进入的专业平台,...
本书以文字、图片等形式,全面呈现了1980年《诗探索》自创刊以来从一个单一的新诗研究刊物,发展为集诗歌理论研究、诗歌出版、诗歌奖项和诗歌活动等多方位建构的、立体的,于当下诗坛广泛链接的有机形态,准确地勾画出《诗探索》40 年的发展历程。是一本生动的、图文并茂的《诗探索》编年史。
该书准确地把握了《诗探索》的办刊定位与学术价值取向,并对刊物的运行方式、栏目构成、组织诗歌活动等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它着眼于《诗探索》与中国当代诗潮的互动关系,重点探讨了《诗探索》在中国当代诗歌发展过程中所发挥出的重要作用。是当下《诗探索》研究的第一本专著。
《结识一位诗人》是《诗探索》1994 年复刊时设立的一个重要栏目。该栏目共入选了52位近30年来,中国诗歌发展中涌现出来的优秀青年诗人。本书限于篇幅,选择了这一时期18位有代表性的重要诗人。通过综合论述、文本细读和诗人自述,综合而立体地向读者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到《诗探索》对中国新诗发展的关注点和诗歌审美的价值判断。
该书收集了诗人、学者、该刊编者等多人,为纪念《诗探索》创刊40周年所撰写的回忆文章以及从《诗探索》创刊以来研究《诗探索》刊物的学术论文。与林琳的《〈诗探索〉与中国当代诗潮》和刘福春、刘鸣谦编著的《〈诗探索〉纪事》,组成了《诗探索》创刊 40 周年回顾与研究的三本专著。为今后研究《诗探索》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本书辑录了《诗探索》40年选发的关于诗学原理探讨的代表性文章。这些论文从诗歌形式、语言本体剖析与研究的文章所占比例最大,其中又以探索诗歌语言论述居多,文章涉及诗的思维、想象、意象、结构、格律、意境、节奏、建行、语体、风格、文字及手法等诸方面。从本书可以看到《诗探索》40年来对中国新诗具有启发性的研究成果。
《诗探索》作品卷于 2005 年开始创办,历时 15 年,发表的原创、转载及用以讨论的诗歌作品近万首,本书从中遴选出这些年来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二百多首。它是一本反映了《诗探索》倡导的诗歌审美倾向的选本,同时也是一本当下中国诗坛有一定代表性的优秀诗歌作品选本。我们相信它们会给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一本很好的学习与研究资料。
该书是《诗探索》创刊以来关于“新诗发展问题”的论文结集。编者原则上做到了历史的与美学的标准兼顾:一方面尽量呈现在历史留下“痕迹”,体现时代特征、产生较大影响的文本;另一方面则立足诗歌本位,注重学术性、学理内涵,体现诗歌评论专业水准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