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历史

根据浏览历史为您推荐

脉经新译

纸质书定价:35.00电子书定价:

  • 作者(晋)王叔和 撰,韩永贤,新译
  • 责任编辑林霖
  • 页数573
  • 出版时间2007-03-01
  • 开本32
  • ISBN978-7-5077-2741-8
  • 版次
  • 印数5000
  • 装帧
  • 所属分类其它中医古籍校注解释图书

内容简介及目录

内容简介
        《脉经》是继《难经》之后的一部脉学专著。在《脉经》一书中,王叔和对脉学的描述和阐述深刻而细致,他将脉象分为24种,其中对于每种脉在医生指下的特点,代表病证等等,都描述得十分贴切、准确、实用。本书对重新翻译了《脉经》全文,并对重点字、词进行注释,有助于读者对《脉经》的理解和掌握。

出版寄语
指下沉浮辨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脉中乾坤尽在
三部九候察五脏六腑诸病原由千年一部脉经

        诊脉是中医学的独特诊断方法,脉象也在诊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晋人王叔和,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一是著述《脉经》。
        王叔和的《脉经》,是继《难经》之后的一部脉学专著。在《脉经》一书中,王叔和对脉学的描述和阐释深刻而细致,他将脉象分为24种,其中对于每种脉在医生指下的特点,代表病证等等,都描述得十分贴切,准确,实用。并与“平脉”(正常人的脉象)做了比较和区别。古时诊脉是诊三部九候的,就是人迎(气管双侧的颈动脉)、寸口(手臂外挠侧动脉)、趺阳(足背动脉)三部,每部三候脉共九候,诊疗时过程繁琐,患者还要解衣脱袜,不太方便。王叔和将诊脉法归纳整理,又大胆创新,将这种方法改作了“独取寸口”的寸口脉诊断法,只须察看双侧的寸口脉,便可以准确地知晓人身的整体状况。
        这一重大的改革,从表面上看是将诊法简单化了,但实际上,这是在对于医理深刻地推衍之后才有可能做到的一种创新,丰厚的医学知识和大量的临证经验才是革新的根本,而且此法至今仍在沿用,几千年来屡试不爽,实实在在的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一重大成功是大胆识与大学问的结晶。
        另外,他还强调诊脉时要注重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型、性格等不同因素,不可一成不变,不能脱离实际情况。他在《脉经》序言中提到,诊脉是很难掌握的,“在心易了,指下难明”,也就是将学会背会的脉学知识灵活准确地应用到实践中是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的。这句话也成了千百代医家教授和学习脉学时的“警世”之言,对于业医者来说,几乎不可不知。在脉诊的艰苦学习中,习医者也能充分体会重在临床实践,不可纸上谈兵的重要性。
        鉴于上述原因,韩永贤先生将该书重新予以注释、图解并给予语译,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让读者读通读懂。此举对于中医脉学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帮助。

评论(0条)

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