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五年是首都“十一五”规划圆满实施的五年,《茶余饭后话北京》栏目自“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2006年伊始,就尝试将上一年播出的节目精选,编辑成书。首版《茶余饭后话北京》图书取得效果后,遂成惯例,至2010年初,已连续出版五册,不但扩大了广播的受众范围,宣传了传统的京味文化,也为建设人文北京做出了贡献,在读者中产生了良好影响。
本书推出的18位作者中,有4位新人是首次为本书撰稿,新人新作自是新内容。韩增禄的“易学解读北京建筑”学问渊深,视角独特;左亭的“中国地铁起源”、李松龄的“叙说皇史宬”、李润波的“百年旧报重读”等,因其术业专攻,风格迥异,故而不仅为本书提供了新内容,还增添了新特色。值得推崇的是:以档案和报刊资料为据,力避传闻戏说,具有重要的文献史料价值。
老作者也有新作问世,以提供“古狮”、“古桥”等系列见长的梁欣力,为本书撰写了“长城六则”,文章短小精悍,除依托相关史料外,所记内容、所拍照片均为作者个人翻山越岭实地勘察而得,不但是珍贵的京郊人文史地资料,还成为读者实用的导游指南。杨玉昆的“圆明园八则”,不但在播出时间和内容上,很好地配合了圆明园罹刼150周年的纪念活动,还在条分缕析有关档案史料后,从八个方面分门别类概要介绍了不同时期的圆明园历史。崔普权、孙仲谋、翟鸿起、王铭珍、方彪等,则一如既往,继续用十足的京味语言,津津乐道地叙述他们所经历的那些人、那些事,文如其人,绝对是标准的“老北京”。而在年轻人祁建的笔下,北京的胡同更像一篇散文,不断抒发着作者的感慨。闪世昌在本书中,又介绍了北京几所名校的今昔,定会吸引更多家长和学生的眼球。此外,对清皇族如数家珍的冯其利、对北京园林花卉烂记在心的徐志长、对曲艺颇有研究还能给您唱上几口的马岐,也都有新作奉献。至于高巍、常华无需多说,他们早就是本书不可或缺的撰稿人。
面对上述繁杂而丰富的内容,如何编排就成为本书的关键。搞不好,阅读中就会给人以杂乱无章、跳跃无序的感觉。为了实现纲目的有序和新颖,本书在编排上作了一些探索。就是:对收入书中的88篇文稿,首先从标题上逐一推敲,统一规范为七言标题。再根据文稿的内容,相应归并到六个章节中。最终连缀成一首《浣溪沙》词:
“风流人物千秋照,琴曲书画皆雅好,百业兴旺谁创造;
往事回眸靠史料,街巷形制有奥妙,古建辉煌竞争俏。”
由这首《浣溪沙》词构成的六章,配以清一色的七言标题,犹似章回小说,使本书在浓重的京味上又添绵长的古韵。
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