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学译丛》(第1辑)的稿件,全部来自译者们对《国际汉学》的投稿。其中有的是非常重要的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有的是著名汉学家的名著译文,学术价值都非常高。因种种原因,这些译文未能在《国际汉学》上及时刊发。考虑到文章的时效性,《国际汉学》刊物编委会决定创办《国际汉学译丛》这份学术辑刊。本书为《译丛》第1辑,下设三个栏目,分别是:中国...
《王阳明之欧美传播与研究》为“汉学研究大系”之一。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和研究的维度系统梳理了阳明学在西方的研究情况,所搜集的学术研究文献资料丰富,并建构起其学术关联,勾画出了阳明学在西方研究的全图。全书共有七章:第一、二、三章,分别考察了1916年之前、1900-1950年期间和1950-1980年期间的西方阳明学研究情况;第四章分析了198...
本书为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自建馆以来的业务历史梳理,包含详尽的馆藏珍稀文献目录,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51年。现图书馆以及各院系资料室共拥有纸质图书200万余册、电子图书220万余册。线装古籍22万余册,旧平装3万余册。古籍包括宋、元、明、清各种善本1434...
本书共七章,前两章介绍了华人移民、中加政治交往以及加拿大主流中国研究团队影响下的中加文化交流状况,主要涉及中国儒家、道家学说等在加拿大的传播和接受。后四章,以汉学家身份为分类点,概述了加拿大传教士、加拿大友人、加拿大学者、加拿大汉学家、加拿大华裔学者、加拿大“中国通”等71位对中加文化互通上做出贡献的重要人物,讲述了其生平及主要作品和其...
对海外中国学研究的信息情报调查和学术动态追踪是海外中国学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文献工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海外日益重视对中国的研究,不仅研究数量可观,而且研究广度日益拓展,研究深度持续提升。与此同时,中国学术界对海外中国学的研究和译介,呈现出方兴未艾、热潮迭起之势,学界同仁在此领域成绩...
本书是一部内容涉及国内外汉学研究、海外汉学家等方面的学术论文集,是国内外汉学学者学术交流的平台。由北京语言大学从事多年汉学书系主编工作的阎纯德教授主编,综合国内外著名学者以及领域内的新秀们的文章,这些文章大多关于不同国别的汉学研究历史述略、海外汉学家生平及研究成果、海外图书馆藏图藏书等方面。全书分有不同版块,本书分法国汉学研究专辑、美国汉...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官修的一部大型丛书。此书在清高宗弘历的主持下,由永瑢、纪昀等三百多位官员、学者共同编纂,耗时十三年完成。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共收录历代文献七千九百余卷,36000余册,八亿多字,故名“四库全书”。此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工程,对中国古典文献进行了一次系统、全面的整理,对中国古代文化知识体系也是一次梳理。所据...
叶维廉(1937-),祖籍广东中山,1949年随家移居香港,后至台湾,先后于台湾大学本科毕业,台湾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于美国爱荷华大学研究和进行诗歌创作,获艺术硕士学位,一年后到普林斯顿大学攻读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书,现已退休。为比较文学专业资深教授,中国比较文学界颇具影响力的人物。叶维廉在学术上最突出、最具国...
冯骥才先生对民间文化和文化遗产的关注始自2 0世纪6 0年代,而近2 0余年来,这位“行动的知识分子”转战于四个战场:一是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二是民间文化遗产(非遗)保护,三是传统村落保护,四是教育保护(建立非遗学)。 在奔走呼号中,他留下了浩繁的文字,包括思想、理论、批评、随笔、散文、纪实、研究、口述史、讲话、谈话录,等等。作为中国多项重...
孙慕天(1939—2019),我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曾任哈尔滨师范大学远东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历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荣誉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STS专业委员会主任,黑龙江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黑龙江省科技经济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被国内多所著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