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时代”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自此,西方势力以更大规模东来,中国被西方人以西方的语言和方式转写、整理、阐释、传播,其变异空间和影响范围不再局限于中土。随着视野的扩展,西方人所编东方学作品目录逐渐在近东相关作品之外囊括进远东相关作品。19世纪中叶以后,先后出现了《汉字文法书广总目》(Bibliothecasinologica,1864)这...
九三学社中央围绕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在整合社内外科技资源基础上,积极开展相关调研、政策理论研讨和召开科学座谈会等资政建言活动,倡导推动在全国不同生态区域开展草原生态修复与生产力恢复试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在此基础上,九三学社中央研究决定编写出版本书,内容含总论、理论技术、实践创新等,希望为今后国家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提供重要理论支...
本书是一部内容涉及国内外汉学研究、海外汉学家等方面的学术论文集,是国内外汉学学者学术交流的平台。由北京语言大学从事多年汉学书系主编工作的阎纯德教授主编,综合国内外著名学者以及领域内的新秀们的文章,这些文章大多关于不同国别的汉学研究历史述略、海外汉学家生平及研究成果、海外图书馆藏图藏书等方面。全书分有不同版块,本书分法国汉学研究专辑、美国汉...
《雷慕沙文集》是将西方首位专业汉学家雷慕沙的汉学研究成果第一次集中展示给中国学界的作品。雷慕沙对中国有着广泛和深刻的研究,影响了数代法国汉学研究者。通过对他的作品的译介,中国学界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西方对中国进行学术研究的传统。 本书稿为《雷慕沙文集》第一卷《汉文启蒙》。 1822年出版的汉语语法书《汉文启蒙》(élémensde la gr...
《国际汉学译丛》(第1辑)的稿件,全部来自译者们对《国际汉学》的投稿。其中有的是非常重要的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有的是著名汉学家的名著译文,学术价值都非常高。因种种原因,这些译文未能在《国际汉学》上及时刊发。考虑到文章的时效性,《国际汉学》刊物编委会决定创办《国际汉学译丛》这份学术辑刊。本书为《译丛》第1辑,下设三个栏目,分别是:中国...
本书汇集了作者近年来在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作者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目前国内唯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师,同时也是该组织的认证NGO中国民俗学会在2015-2017评审周期担任审查机构成员期间的辩论代表,在过去十多年中深入参与了国际和国内层面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评审工作。在实践的基础上,作为非遗领域...
本书以交流诗学模型为指导,尝试通过文化空间概念的可操作化路径,对云南白族传统歌会、广西壮族歌圩、西北地区花儿会展开了田野和比较研究,探索不同民族地区传统歌会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既往传统歌会研究多以个案研究为基本取向,重视歌会节俗的记录、阐释,以及歌谣文本的搜集、誊录,缺乏超越个案研究的一般性理论反思和理论模型的提取及抽绎。有鉴于此,本书...
《王阳明之欧美传播与研究》为“汉学研究大系”之一。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和研究的维度系统梳理了阳明学在西方的研究情况,所搜集的学术研究文献资料丰富,并建构起其学术关联,勾画出了阳明学在西方研究的全图。全书共有七章:第一、二、三章,分别考察了1916年之前、1900-1950年期间和1950-1980年期间的西方阳明学研究情况;第四章分析了198...
本书为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自建馆以来的业务历史梳理,包含详尽的馆藏珍稀文献目录,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51年。现图书馆以及各院系资料室共拥有纸质图书200万余册、电子图书220万余册。线装古籍22万余册,旧平装3万余册。古籍包括宋、元、明、清各种善本1434...
本书共七章,前两章介绍了华人移民、中加政治交往以及加拿大主流中国研究团队影响下的中加文化交流状况,主要涉及中国儒家、道家学说等在加拿大的传播和接受。后四章,以汉学家身份为分类点,概述了加拿大传教士、加拿大友人、加拿大学者、加拿大汉学家、加拿大华裔学者、加拿大“中国通”等71位对中加文化互通上做出贡献的重要人物,讲述了其生平及主要作品和其...